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法與改革間的平衡、我國政黨制度、官員腐敗付出的代價、心理學界現狀、網絡文化繁榮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五四青年節這個屬于青春的節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問候,向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強調,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習近平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劉松山:在維護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以民主方式保持立法與改革間的平衡】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劉松山認為,立法與改革關系實際就是矛盾論中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首先,立法與改革天然具有內在的張力。立法的實質“是將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主體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特點是“定”。改革是要“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特點是“變”。這就使得立法與改革成為一對不可調和的互相沖突的矛盾。
其次,立法與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一方面,立法是改革的重要條件。沒有立法,改革就可能缺乏制度保障和應有的動力,改革的經驗、成果就難以得到鞏固和確認,改革的實踐就可能陷于無所適從甚至胡作非為的境地。另一方面,改革對于立法而言也十分重要。沒有改革,那些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關系就失去了立法的必要性和進步意義,立法也會缺乏所必須的經驗、基礎以及可以預見的方向。立法與改革的這種互為依賴、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矛盾統一性,是十分鮮明的。
第三,立法與改革之間存在一種平衡。要保持立法與改革之間的平衡,就要在遵守憲法和維護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以民主的方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鮑躍華:我國政黨制度提供了完整的利益整合渠道】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鮑躍華指出,我國政黨制度是有效進行社會整合、保持政治穩定的制度形式。我國政黨制度提供了完整的利益整合渠道。保持政治穩定的根本機制在于政黨制度的安排能夠為政治民主化趨勢所帶來的廣泛而強烈的政治參與提供一種規范化、制度化的保證和約束,使公民的政治參與進入秩序化的軌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各參政黨既具有進步性又具有廣泛性,聯系著廣泛的各部分利益群體。這一制度體現了核心一元性和結構多元性的統一,在我國社會多元的利益訴求情況下,能夠保證各個不同的社會群體都有表達自己利益的渠道,通過制度化的程序有序進行,避免因為政治參與壓力過大,利益無序表達和強制性表達所產生的制度超載,引發政治動蕩。
摘編自《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詳細》》
【袁峰:官員腐敗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其選擇廉潔與否的關鍵】袁峰在《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官員腐敗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其選擇廉潔或腐敗的關鍵,其中有兩個變數決定了代價的大小:一是腐敗被發現的概率,二是懲罰的力度。如果懲罰力度不足,即使被發現概率很高也未必會影響官員的選擇;同樣,如果被發現概率很低,即使懲罰力度很大,也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因此,如何在反腐敗繼續保持高壓態勢的情形下,提高而不是降低腐敗發現的概率,才是治理的關鍵。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霍夫鮑爾:中美兩國貿易與宏觀經濟再平衡戰略高度互補、相互促進】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霍夫鮑爾指出,就目前來看,中美雙邊投資談判的關注點還未能找到一個妥協和平衡的方案。美國關心中國的服務業開放程度和競爭中立問題,還有知識產權保護和爭端解決。而中國則一直抗議美國國家安全審查中對中國企業存在的歧視。美國希望推廣它的2012年雙邊投資協定范本,但這個范本在全世界得到完全接受的例子很少,中國更是不愿意全盤接受。所以,雙方談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美兩國都面臨著國內經濟再平衡的目標。對中國來說,再平衡的重點是消費與服務業,對美國來說則是投資與出口。其實,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與宏觀經濟再平衡戰略是高度互補和相互促進的。這項協定特別對美國的服務業和農業、中國的制造業有重大利益。二者之間的開放與合作也有助于減輕全球經濟失衡和雙邊的失衡,并在美國創造大量新工作崗位。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舒躍育:我國心理學界“有山頭,沒學派”】
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傳記學研究所舒躍育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一個心理學家,他的名字可以為某個流派命名,他的聲譽可以縱橫數十個學科領域,他的思想盡管可能招致大量的反對者,卻可以在百年后依然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反觀西方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研究盡管當時并沒有受到主流心理學的承認,但從來沒有哪位心理學史的撰寫者會忽略他;馬斯洛不僅有自己的具體研究,還提出了獨特的心理學科觀和方法論思想,并積極地將自己的研究投入應用。
我國當前心理學界的發展現狀是,盡管有許多心理學研究者和從業者,但總體而言,我們的研究缺乏戰略眼光;雖然完成了許多具體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大多零碎;大家自說自話,不僅同行之間缺乏相互的繼承,就連門派內部也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對中國人心理特征獨特而統一的認識,由此導致我國心理學科缺乏系統的原創性思想體系。因此,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我國心理學依然唯西方馬首是瞻,拾人牙慧而已。目前造成的局面是,我國心理學界“有山頭,沒學派”,“山頭”(通過學術以外的力量建立起的某種“學術權威”地位)不少,學派沒有。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佟力強:正確處理“四種關系”促進網絡文化繁榮發展】
首都互聯網協會會長佟力強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互聯網成為新型的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的重要平臺,網絡文化成為承載價值觀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文化樣態。我們要站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網絡文化強國的高度,正確處理“四種關系”:“一元統領”與“多樣共生”的關系、“市場驅動”與“政府引導”的關系、“專業生產”與“群眾創作”的關系、“人才素質”與“人才數量”,采取有效措施,更加積極、主動地推動我國網絡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