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日前召開的第五屆紫光閣論壇上談到,現在深化改革遇到的阻力,包括利益集團的干擾、制度慣性的存在等。
厲以寧說,現在深化改革遇到的阻力,第一,利益集團的干擾。第二,制度慣性的存在。制度慣性在經濟學里面又叫路徑依賴,就是說老辦法習慣了,老的一套適應了,所以人們不想變,也不準備變。第三,要有完善的、獨立的市場主體。沒有完善的市場主體,市場化改革是難以推進的。我們正在通過國有企業的改革,通過民營企業的轉型,來逐漸使市場主體完善化。第四,就是信用體系的建立,也就是道德力量的作用。道德力量的調節是重要的,在沒有市場調節,也沒有政府調節的時候,它是唯一的調節。有了市場以后,必須要有完善的道德力量的調節,要有有效的道德力量,這樣,市場才能更好地起作用。人一定要講信用,一個沒有信用的社會是不可能建立市場經濟的。
講話全文如下:
效率、道德調節和社會和諧
——在第五屆“紫光閣論壇”上的交流發言
厲以寧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
今天我講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效率的雙重基礎。
我們經常談效率,效率其實有兩個基礎,第一個基礎是物質技術基礎,包括現有的廠房設備,也包括勞動力等等。效率的第二個基礎就是道德基礎。如果僅僅有物質技術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而超常規效率來自何處?來自效率的道德基礎。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抗日戰爭期間,為什么國民有那么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有那么高的工作效率?就是因為效率的道德基礎起了作用。沒有這種道德基礎的話,不可能發揮這么高的效率。
又如特大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大地震、大洪水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全國都有那么高揚的抗震救災精神?也是因為效率的道德基礎起了作用。
再比如,為什么移民社會的效率非常高?闖關東,從清朝中期以后一直到民國時期,山東人闖東北。那種凝聚力,那種開發精神,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就是道德力量的作用。同樣,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福建人闖南洋,也都是依靠道德力量發展作用,它把整個家庭家族都凝聚在一起了。我們到福建龍巖參觀土樓,土樓是客家人南下以后在那里居住的,土樓都很大,有方的有圓的,有些是上百戶在里面住,外面有土墻。放火燒,土越燒越硬,包圍也不怕,別人也打不進來,客家人靠的就是家族凝聚力。我參觀以后很有感慨,臨走時讓我題詞,我想了想,寫了七個字:“人情道德一樓中。”土樓反映了一種道德關系,客家人在當初的蠻荒之地扎下根來,最終從這里走向全世界,這也是道德力量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