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東 | 2014-4-29 | 宋雅娟 |
【內容提示】近代,從近代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受到西方殖民統治的侵略,使得中國在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國家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晚清之后,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啟蒙下,中國開始了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在近代愛國主義的形成過程中,以留日為主體的近代中國留學生、革命者起了很大作用,包括梁啟超、康有為等維新人士。但是,真正把愛國主義這個概念提高到家喻戶曉的程度,是近代中國通過日本這個渠道,把西方的近代國家概念引進來,然后加以弘揚,使我們從更高的、更現代化的意義上才形成了近代愛國主義。
現在講愛國主義,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區分今天的概念與歷史的概念,今天的愛國主義跟古代“愛國”的概念有聯系也有差異。古代的愛國主要是愛朝廷,近代的愛國強調的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下集體的深層的概念,不僅僅是眼前的,更多著眼的是長遠的。所以談愛國主義要有一個現代的眼光。
其次,愛國必須與整個中華民族聯系起來,愛國絕對不是愛哪個民族,必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民族的利益都顧及到,不做任何違背中華民族利益的事情。在講愛國的時候有兩個點需要把握好,一是要把愛國與愛政府辯證統一起來,國家不等于政府,但是國家與政府又有一定的聯系。第二,需要把愛國和民族主義做有機的區分和聯系,愛國是建立在民族自豪的情感基礎上,但另一方面,愛國絕不能建立在盲目的民族私立的基礎上。
第三,愛國不是排斥其他國家的利益,而必須要與全人類的利益融合起來。在現代“地球村”的國際環境中,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這一點尤其重要。在各國近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是民族主義高揚的時代,被壓迫的民族紛紛獨立覺醒,另一方面,國家、地區和民族的交流融合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在講愛國的時候,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愛國主義在近代以來對中國的進步所起的偉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厘清愛國與其他幾個概念的關系,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愛國主義不能和整個國際秩序相悖,就像愛自己,不能因為愛自己,就對任何自己不滿意的事情隨意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個肯定不是理性的公民的做法,所以愛國不能變成狹隘的民族主義,所以我們講愛國的時候,一定是理性的,文明社會、常態社會的公民必須遵守這個社會的秩序,這個秩序包括道德和法律兩方面的約束。
愛國主義之所以要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是因為愛國是作為一個社會公民的基本準則。作為一個公民,最核心的就是要做符合這個國家利益的事情,尊重這個國家。如果一個人對這個國家的利益不加尊重的話,那么他就突破了作為公民的底線。所以嚴格說來,愛國不是一個特別的高要求,而是作為一個合格公民的最底線的要求。
近代以來,國家受過長期的戰亂之苦。所以我們今天提倡愛國主義,更多的是提倡以史明鑒,不僅是以中國歷史為鑒,更多是以近代世界歷史的發展為鑒。一個近代化發展程度高的國家,一般都高揚愛國主義,本國人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都表現的非常充分。
當今中國的愛國主義同樣非常強盛。目前,國人在很多方面的認識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是在維護整個國家的統一方面,中國人是基本一致的。我國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時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很罕見的全票通過,這就充分反映了我們對國家利益的認同高度一致。所以把愛國作為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之一提出來,是吸收了整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合理的精華,是世界普行的一種做法。
愛國要與愛自己,愛家庭統一起來,不然就造成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對立。事實上,一般情況下,愛國和愛個人基本是一回事。中國傳統社會特別強調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從其核心內容來說,就是強調國家是有一個共同體的精神來維持的,國家就是一個擴大的、以每個人為基礎的社會,所以每個個人的利益、以及以個人為基礎的家庭利益,從長遠來看,都是與國家利益一致的。因為國家利益歸根到底就是讓每個公民安居樂業、每個家庭幸福和諧。所以,對于每個個體而言,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好的愛國的體現。
愛國看似宏大,但實際上,千千萬萬的人都在默默地踐行愛國精神,否則,我們不可能在近代以來我國多次面臨滅亡的威脅時,還能從危機中轉折過來,形成現在繁榮昌盛的局面,這與無數的在自己崗位上踐行職業精神,守護家園的個體緊密聯系。所以我們講愛國的時候,不要僅僅想到鄧世昌,岳飛,以及抗戰時浴血奮戰的戰士,這些是愛國最高境界的體現,或者是極端時候,國家利益受損的時候的一種表現,但不可能是常態的,常態的愛國是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中,表現在每個人的言談舉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