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管理學院 趙秀池
城鎮化是拉動內需、改善民生、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縮小城鄉差別,使農民盡快過上好日子的有效途徑。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最重要載體就是土地。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范圍不斷擴大,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周邊的農村土地被征用后,農民身份發生變化,村莊變成居民區,形成了城中村。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雖然在房產或資金方面得到了較為豐厚的補償,但其投資和自我發展的意識不強,加之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致使部分村民成為“種地無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農民。
只有切實做好城中村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才能更好地推進新型城鎮化,也才能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
第一,將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在實處。土地是農民的命脈,農民失去了土地,就會被動地變為居民,其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城市生活費用也隨之增加。如果沒有合適的就業機會,則農民的生存就無法保證。所以,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有改善、長遠生計有保障,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應綜合考慮城市收益、農民的未來保障,合理確定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標準。在拆遷補償中,不僅要考慮農民土地的過去收益,也應考慮它變成城市用地后的未來收益。應該讓農民享受到土地轉換用途帶來的增值收益。失地農民的補償不僅包括土地出讓補償金,也應包括其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就業的安排等。為此,要出臺相應的制度,將城中村的失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范疇,并適當降低其保險費率;同時,城中村的失地農民也應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和城鎮低保制度,對于住房困難、生活困難的失地農民可以申請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住房租賃補貼和城鎮低保生活補助等。
第二,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失地農民變成城市居民之后,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就業。農民到市民的轉變,首先是一種職業的轉變、工種的轉變,從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原來的農業技術不再適用,農民必須掌握工業、商業等的其他技能才能生存下去。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人才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誰都回避不了。因此,必須加強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建議政府大力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尤其要加大對城中村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支持。通過培訓,使農民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技能,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完成農民向產業工人的順利過渡。
第三,建立文體活動中心,為失地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農民變為居民,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雖說城市生活美好,但農民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一些失地農民由于不再下地種田,又不習慣鍛煉身體,反而身體不如以前了。為此,建議當地政府為城中村失地農民建立文體活動中心,在活動中心設立圖書角、體育運動場、文化活動長廊、招工信息發布園等,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一些體育比賽和文化活動,請一些專家來指導并講解一些理財、保健、法律等知識,為農民工免費提供就業信息以及各種政策咨詢等,使城中村失地農民真正融入城市,變成城市的主人,享受美好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