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厲以寧
編者按:日前,第五屆紫光閣論壇在北京舉辦,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等出席論壇并圍繞“深化改革、創新發展”主題深入交流研討。本次論壇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宣傳部、《紫光閣》雜志社共同主辦。本文根據厲以寧在論壇上的講演整理,原題為《效率、道德調節和社會和諧》。
我們的社會有三種調節方式。市場調節是第一種調節,靠一只無形的手來支配資源的配置。政府調節是第二種調節,靠政策、法規、法律起調節作用,這是一只有形的手。
道德力量調節是第三種調節。既是無形卻有形,既是有形又無形。有形的是靠鄉規民約來管理的,無形的力量就是自律,都是道德力量的調節。
效率的雙重基礎
我們經常談效率,效率其實有兩個基礎,第一個是物質技術基礎,包括現有的廠房設備,也包括勞動力等。第二個就是道德基礎。如果僅僅有物質技術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而超常規效率來自何處?來自效率的道德基礎。
比如抗日戰爭期間,為什么國民有那么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有那么高的工作效率?就是因為效率的道德基礎起了作用。
又如大地震、大洪水等特大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為什么全國都有那么高昂的抗震救災精神?也是因為效率的道德基礎起了作用。
再比如,為什么移民社會的效率非常高?闖關東,從清朝中期以后一直到民國時期,山東人闖東北,那種凝聚力,那種開發精神,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就是道德力量的作用。同樣,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福建人闖南洋,也都是依靠道德力量發揮作用,它把整個家庭家族都凝聚在一起了。
我們到福建龍巖參觀土樓,土樓是客家人南下以后在那里居住的,有些是上百戶在里面住,外面有土墻。放火燒,土越燒越硬,包圍也不怕,別人也打不進來,客家人靠的就是家族凝聚力。我參觀以后很有感慨,臨走時讓我題字,我想了想,寫了七個字:“人情道德一樓中。”土樓反映了一種道德關系,客家人在當初的蠻荒之地扎下根來,最終從這里走向全世界,這也是道德力量起了作用。
道德調節的力量
我們的社會有三種調節方式。市場調節是第一種調節,靠一只無形的手來支配資源的配置。政府調節是第二種調節,靠政策、法規、法律起調節作用,這是一只有形的手。
道德力量調節是第三種調節。既是無形卻有形,既是有形又無形。有形的是靠鄉規民約來管理的,無形的力量就是自律,都是道德力量的調節。
難道第三種調節真的存在嗎?當然。在人類漫長的歲月中,既沒有市場,也沒有政府。但人類社會存活下來了,而且一直在前進,是什么力量在調節?是道德力量在調節。
即使有了市場以后,有了政府以后,在偏遠的地方,政府力量是達不到的,市場力量也到不了,但是這種地方仍然有人居住,為什么?這就是道德力量在發揮調節作用。
社會生活是個大領域,社會生活領域中,交易行為只是一小部分,很大一部分都屬于非交易領域。家庭關系、家族關系、社交關系、街坊鄰居關系等,都屬于非交易領域。
非交易領域中,社會生活靠什么運轉?市場的力量進不去,因為這不是市場活動。政府調節只規定了界限,社會生活不能違背法律。但是,多數場合還是在道德力量調節之中。中國古代有句話:“小亂居城,大亂居鄉。”小亂,鄉下人往城里跑,因為城有城墻,有兵把守,所以鄉下人投親靠友到城里來。大亂居鄉,大亂的時候人往鄉下跑,跑得越偏僻越好,為什么?因為城市是兵家必爭之地,包圍、斷糧、斷水、火攻、水淹,破城以后還大開殺戒,所以人們都怕了,跑得越偏僻越好。市場當時是癱瘓的,起不了作用,政府是無能的,在戰亂期間管不了那么多。但人類社會存活下來了,就是靠道德力量起作用。這些都告訴我們,道德調節是存在的,是無形的,它不是市場調節,也不是所謂的政府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