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道德與市場、防腐倡廉、國際關系研究、文化體制改革、民主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經濟增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葉小文:讓道德成為市場經濟的正能量】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葉小文在《光明日報》刊文指出,市場經濟的自發運行存在一種道德悖論: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導致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非道德現象;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必然要求人們遵守市場規則、進行道德自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會公平正義、人們的道德素質普遍提高。
化解市場經濟自發運行的道德悖論,不妨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激活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當前,可著力研究和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在推進市場經濟中激活民族優秀傳統的文化基因。二是在推進市場經濟中確保堅守共產黨人的道德高地。三是在推進市場經濟中實現法治與德治并舉。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杜治洲:從“零容忍”看當前“打虎”之新氣象:止血優先】
北航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廉政研究所副所長杜治洲認為,反腐倡廉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反腐敗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福祉,也牽動著世界的神經。當前反腐倡廉呈現出了“中央高度重視”、“百姓高度關注”、“貪官高度緊張”之“三高”勢。治理腐敗需要“零容忍”。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反腐倡廉呈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氣象,也可以說是中央為了實現打擊“零容忍”所做的重要努力。
策略上,止血優先。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顯加大了懲治腐敗的力度。這一方面是基于對腐敗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判斷;另一方面,也是回應了老百姓對于加大懲治腐敗力度的訴求。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集中體現了中央領導政治智慧,以及治理腐敗的科學態度。歷史上某些朝代“嚴刑酷法”并未達到廉潔效果的事實,并不能成為當下放松打擊腐敗的借口。懲腐力度大,并不一定導致廉潔;但懲腐力度小,一定滋長腐敗。以大力度的懲腐,換來官員對法紀的敬畏,進而提升預防的效果,這才是“止血優先”策略的真正意圖。
摘編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李少軍:中國國關理論研究缺的是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李少軍撰文指出,中國國關理論研究現狀,可以概括為三種模式或研究路徑。第一種是基于西方的主要范式,進行理論和概念的梳理、演繹。第二種是闡釋中國古代的國際關系思想,尋求新的理論淵源。第三種是基于符合國際水準的嚴謹方法進行研究,包括觀察事實,發現因果關系、相關關系,進而提出自己的理論解釋;也包括詮釋文本,提出能為國際學界所接受的新理論概念。
由于進行純學術研究只有基于嚴謹的學科方法才談得上創新,因此比較而言,第三種模式具有更好的創新基礎。不過,僅僅在方法上講究是不夠的,因為方法只是創造知識的工具,要真正實現創新,中國的國關學者還必須有思想。與方法的不足相比,我覺得中國國關研究的更大問題是缺乏思想。現在的論文多數能提出問題,但有很多讀后卻找不到有創意的答案,這是缺乏思想的表現。中國學派的生成,關鍵是中國當下的學者要對當下的重大國際問題說出自己的話。中國的國關思想從哪里來?或者說“中國學派”的邏輯起點在哪里?我覺得不可能是西方的國關理論,也不可能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因為從這些思想中很難產生有自己的版權的東西。“中國學派”可以借鑒這些思想,但邏輯起點一定是當代的現實。只有對當代現實做出有新意的解釋,才能形成有別于前人的思想。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為深化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14〕15號,以下簡稱《通知》)。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通知》主要涉及財政稅收、投資融資、資產管理、土地處置、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安置、工商管理等多方面支持政策。
《通知》內容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保留和延續原有優惠政策,確保支持文化改革發展力度不減。對原有文件中給予轉制企業的財政支持、稅收減免、社保接續、人員分流安置等多方面優惠政策,全部予以保留。特別是保留了對轉制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稅這一核心政策,讓轉制規范到位的文化企業繼續享受優惠、輕裝上陣,實現早改革、多受益、快發展。二是落實新任務新要求,調整和增加有關政策規定。明確提出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強調國有文化企業要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負責人薪酬管理機制和職工工資形成機制,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試點和股權激勵試點,支持中小文化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三是增強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提高政策含金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俞可平:沿著民主法治的軌道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認為,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增強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對于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來說,民主和法治缺一不可。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有諸多要素,其中法治是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要素。民主本身就包含法治的意義,民主與法治相輔相成,沒有民主,不可能有法治;沒有法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
以民主法治的方式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進一步完善和健全民主法治的體制機制,包括進一步完善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民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黨內民主制度等基本民主制度。黨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領導力量,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以民主法治的方式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沿著民主法治的道路,就能大力助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而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進程,不僅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度,也反映著我國的民主法治進程。
摘編自《求是》
【吳敬璉:中國改革不能回避7個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吳敬璉指出,中國的改革在這30多年中,很多改革都是磕磕碰碰、磕磕碰碰的,但因為它方向是正確的,不怕慢,不怕措施不起眼,在往前進,不要倒退,倒退就麻煩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舉步維艱根本的問題在于體制。
1、談行政改革:監管應轉事前為事后;2、談壟斷:改革是為公有制經濟添活力;3、談土改:完全放開需要時間;4、談金融:存款保險制度是把雙刃劍;5、談財稅:資產負債表隱藏巨大風險;6、談競爭:沒競爭的市場比沒市場可怕;7、談非禁即入:對公民天然活動的保護。
摘編自《新經濟導刊》
【盛來運: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是符合階段性的客觀要求】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國民經濟開局平穩,總體良好。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4%,比去年同期稍稍回落了0.3個百分點,應該說還是在7.5%左右,目標區間也是7.5%左右。稍微低一點、高一點都是在區間范圍之內。從全世界范圍來講,7.4%的速度也是比較高的速度。
盛來運分析指出,一季度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二是我國正處在“三期”疊加階段,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必須要付出一定代價的,就像人們所說的爬坡過坎,現在正處在關鍵時期。三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一些地方寧愿把經濟增速降下來,也要追求綠色發展、追求可持續發展。
經濟增速下行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轉型新階段的客觀反映。經過30多年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事實上已經進入了一個轉型新階段。目前,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生因素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勞動力供求關系在發生新的變化,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性增強,使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是符合階段性的客觀要求。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