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民權利與利益、財產性收入、國家治理體系、高校招生公信力、社會主義運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其仁:擴大農民權利才能增加農民利益】
周其仁指出,比“土地無彈性”更甚的一種謬見,是主張“不能給農民更大的土地權利”,因為據說“給農民土地權利會損害農民的利益”。根據此論,土地市場無從立足,因為“不給土地權利”意味著抽掉了市場的前提。
擴大用權利保障的經濟自由,在任何時代都有一個展開的過程。利益、慣性加觀念糾集到一起,讓擴大經濟自由、解放生產力并不總是一條直線。改改停停、進進退退,或許是題中應有之義。不過遠看一個歷史時段,我們還是不難得出結論:“惟擴大農民的權利,才增加農民的利益”。把統計本本翻出來,去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純收入為7917元。怎么調整,也比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有較大的增長。倘若把這些年給農民的權利——承包權、轉讓權、辦鄉鎮企業和民辦企業權、外出打工權、以及領取農產品補貼權——一概取消,還有沒有這么一個水準的收入?往未來看,要爭取農民人均再增加、再倍增,究竟是繼續“給農民權利”,還是“不給農民權利”?
摘編自《經濟觀察報》
【遲福林:不能只做大蛋糕,還應該分好它】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遲福林認為,財產性收入是貧富差距的突出性問題。如今,收入不公的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引發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在這個時候應該有決心和魄力,不能只做大蛋糕,還應該分好它。收入分配越公開,越透明,對改革越有利。盡快建立完善的基礎數據信息體系,加快居民個人收入記錄和統計,爭取盡快覆蓋所有的城鄉居民;其次是加快建立規范的現金管理制度,健全現代支付和收入監測體系,包括落實金融賬戶實名制,完善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財務報銷制度等。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金榮:對政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定位應建立一個價值標準體系】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金榮撰文指出,對政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定位應建立一個價值標準體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中,企業制度、市場機制和政府管理體制是最重要的3個支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政府作了明確的定位,《決定》提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即突出強調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政府在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中發揮調控作用。因此, “合法”、“合理”、“程序”、“高效”“守信”、“便民”則是對政府行為的價值標準體系中的相對重要性的判斷。當然,不同的國家對政府行為的價值標準體系是有差別的,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政府角色的價值標準體系也是不同的。
摘編自《人民論壇》
【熊丙奇:高校招生公信力低與高考改革的程序設計偏差有關】熊丙奇指出,如何拯救高校招生公信力,是推進高考制度改革中,教育部門和高校必須直面的問題。高校招生公信力極低,主要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其一,招生不公開、不透明。雖然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推出了“陽光高考”工程,要求各地做到高考招生信息公開、透明,但這項工程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特長生招生、高考加分、自主招生方面,高校的信息公開并沒有達到“陽光高考”的要求。而耐人尋味的是,即便信息不公開,也沒有任何地方教育部門、高校被問責。
其二,高考改革的程序設計出現偏差。一方面,改革由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公眾沒有參與權和決策權。另一方面,我國正在實行的自主招生改革,將自主招生與集中錄取制度嫁接,把高校的個性化測試放在統一高考之前,自主招生沒有突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整個基礎教育還是盛行應試教育。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趙曜: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比起發展中國家艱難得多】
趙曜撰文指出,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比起發展中國家始終艱難得多。馬克思是從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著手,預言發達國家將首先突破資本主義的。從這次金融和經濟危機看,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已經激化,但是,那里仍然沒有出現革命形勢和社會變革的危機。
其原因至少有如下幾點:一是資本主義經過幾百年尤其是二戰后黃金時期的發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多數人希望有些變革,但又安于現狀,害怕動亂,不愿意革命。二是從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中,多數發達國家從美國羅斯福的新政中,學會用凱恩斯的辦法,在資本主義體制框架內進行自我調節,資本主義較前具有彈性和活力了。三是壟斷資產階級具有豐富的統治經驗,戰后各國普遍實行改良主義、福利主義政策,從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所賺得的高額利潤和稅收中拿出一部分來改善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生活,從而使勞資矛盾得到一定緩和,造成了順利進行剝削和統治的安定社會環境。四是民主社會主義在發達國家具有廣泛影響。從英國前首相布萊爾運用“第三條道路”理論贏得大選后,世界民主社會主義越來越右傾化,它早已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社會主義”視為在資本主義框架內無止境的基本價值目標追求,充當“資本主義病床邊的醫生和護士”,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摘編自中共中央編譯局網站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