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治理:以人為本的制度激勵
張杰院士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大師課堂”上的演講
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張杰
思想者小傳
張杰 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89年至1998年期間在英國牛津大學等國際著名教學、科研機構工作。 1999年1月起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光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所長,2003年任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局長,2006年11月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兼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董事長。中國共產黨第17屆、第18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人類社會中有多種多樣的社會組織,但是像大學這樣的社會組織,非常少。它非常獨特,延續千年,卻又一直保持著一個輝煌而持久的社會地位。
究其根本原因,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承者和創造者,更重要的,它是我們人類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點,是我們整個社會良心、公平和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而,大學的人文精神和學術追求也就決定著國家和社會的未來。
如果回顧一下歷史,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大學和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大學剛從意大利發端的時候,它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傳承機構。到16至18世紀,在英國、德國出現了一批啟蒙式的大學。到19、20世紀,大學逐漸從歐洲傳到了美國。隨著作為學術中心的大學的不斷轉移,大學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學術文化傳承,到后來和社會之間發生越來越多的相互作用,最后變成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發動機。再看世界學術中心位置的遷移,從最早的古代中國、古代希臘羅馬,到后來的意大利、英國、德國、美國,又可以看到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哪個地區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水平高,它所在的地域就會變成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中國的大學帶來了百年不遇的機遇。這個機遇假如抓得好的話,有可能使一批中國大學進入到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假如這個機遇抓不住的話,中國的大學就可能會永遠停在一個不高不低的位置。
有些大學何以卓越
研究型大學的本質,就在于把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吸引到一起,讓他們的創造力互相激發,產生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創新能力和智慧
大學之所以對整個社會非常重要,在于它的本質是創新知識。因為要創新知識,所以它的核心靈魂一定是追求真理,也只有這樣,它才能變成社會的創新發動機。為此,大學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
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這句話把大學的實質、大學的組成、大學的使命講得清清楚楚:研究型大學的本質,就在于把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吸引到一起,讓他們的創造力互相激發,產生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創新能力和智慧??梢姡瑒撔率谴髮W里面最重要的要素。我們找老師,一定是要有創新思維的,而最好的學生,一定是有創新潛質的學生。他們在一起干什么?在一起互相激勵!所以,說到底,大學就是要營造一個全方位地去激勵創新的氛圍。唯有如此,這個大學才有可能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
創新有多重要,我給大家看一塊“他山之石”?;仡櫼幌旅绹鴱?840年到今天的發展史,如果從大學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這個視角去看的話,你會發現美國主要的發展可以分成兩段。
第一段是從南北戰爭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這一段的發展軌跡沒有太多獨特之處,很多國家都走過同樣的軌跡。它主要靠的是一個要素擴張的發展模式。原則上講,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只要你的國家大、機制正確、人口多,就可以有比較大的發展。所以,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中,盡管美國的發展道路和歐洲的發展道路差不多,但是因為它的體量比歐洲許多國家大得多,所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但假如看一下美國從二戰后一直到現在走過的路,這條軌跡就非常獨特了。這條軌跡是由五個臺階式的增長推動而成的。它們分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航天技術革命、六七十年代的電子科技革命、七八十年代的軟件技術革命、八九十年代的互聯網技術革命,以及現在正在出現的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它以大數據、云計算、新制藥技術為代表。這一系列技術革命推動美國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五次由技術革命帶來的巨大的經濟上的快速發展,都和創新有關。而這五次大的創新,又都和大學有關。這是一條典型的創新型國家的發展軌跡。
同樣是看過去50年的發展,日本經濟走過的,是一道典型的由制造業驅動的曲線。它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又忽高忽低,然后一直維持在某個水平,因此日本不能被稱為創新型國家。再看我國,盡管在過去30多年里,我們發展快速,但到目前為止,這個發展走出的也是一條由制造業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曲線。所以,中國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就在于我們能不能從現在這樣一種要素驅動的發展方式,變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這正是現在我們黨和國家在極力推動、極力希望實現的一個目標。中國大學應該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承擔者和引領者。
根據上述這些討論,我想一個大學是不是世界一流,關鍵在于你創造的三大體系是否卓越。第一,大學應該是社會的創新人才的成長體系。我們常說大學要培養創新人才。這個“創新人才”不光是指學生,也包括我們的老師。我們的老師理應在大學里成長為創新的人才、未來的大師。第二,大學要成為社會的科學技術的創新體系。這是比較顯而易見的。第三,尤其對我們中國來說,比之前兩者,這一點更加重要。那就是,大學應該成為社會的思想和文化的創新體系。在過去這十幾年中,我們上海交通大學就一直在努力著,希望自己能夠轉型為一個擁有上述三大卓越體系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