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錄歷史的手段來看,歷史書寫可以分為聲音記錄、圖像記錄、文字記錄三大基本形式。聲音記錄可以保存人類的聲音,圖像記錄可以保存人與事物的外貌,文字記錄可以表達人的思想,記載人類的活動、人類的故事。三種方式,從發展歷史來看,最初只有文本書寫,近代以后,逐步擴充為圖像、聲音記錄。
歷史為什么要文本化?文本化的優勢是什么?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廣義上說,聲音記錄、圖像記錄、文字記錄均可稱為歷史文本?!皻v史文本”對應的是“大腦記憶”與“口耳相傳”,所以應從兩者的比較中思考文本出現的背景與理由。文本的出現,說明人類已經意識到了大腦記憶的不足。大腦記憶與文本記憶的不同在于,大腦儲存是未經整理的、混亂的記憶;文本是已經整理好的、有邏輯的記憶。大腦記憶是疊加性的、混合性的;而文本是線性的、平面的。大腦作為信息的載體,成本最低,不需要借助外力,這種記憶方式應該是最早的,也是最為原始的。大腦本質上是物質,所以,大腦記憶的最大不足是遺忘性,隨著時間的延長,會模糊與遺忘,甚至隨著肉體的消失而永遠消失。二是封閉性,或內化性,只有本人知道,別人不知道,是典型的私密信息??趥魇锹曇粑谋荆牭靡姷床灰姡粓D像文本與文字文本,看得見但沒有聲音。由此可知,大腦記憶與文本記憶的區別在于,是否聽得見、看得見。如果聽不見、看不見,就是大腦記憶;如果聽得見、看得見,就是文本記憶。由此可知,文本記憶優于大腦記憶。
聲音文本與圖像文本,在一個沒有錄音、錄像技術的時代,是不易保存的;只有文字文本,因有竹簡、紙張等載體,容易保存下來。近代雖然解決了錄音、錄像技術,有了聲音與圖像保存的載體(如磁帶、磁盤、光盤、U盤等),可以保存聲音與圖像,但從使用習慣與使用頻率來說,仍是文字文本最高。這是因為,文字文本最為便利,最為有效。即使到了今天有錄音筆的時代,它仍是最為便利與有效的保存方式。由此,我們最為推崇的仍是文字文本。
那么,文本有哪些特點呢?文本是自足的。平時的大腦回憶、口述是零星的、自發的,文本書寫則是有意識的、系統的活動。傳統的說法,歷史書寫是歷史本體的如實反映?,F在的說法,則是歷史本體的立體透視與記錄。所謂如實反映,就是客觀??陀^的含義,有三個方面:有什么就寫什么;多方位、多角度地寫;優點、缺點都得寫。事實上,這樣的客觀要求是相當有難度的。一則人類說了那么多話,做了那么多事,不可能全部記錄下來。二則歷史本體的記錄取決于人類的認知。歷史本體本身不會說話,尤其是自然界。這里存在兩種情況,一是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要被第三者記錄下來,必須得有一個前提,為他人所感知與認知。否則,無法記錄下來。二是人類雖可以書寫自己,但只有小部分人會寫自己,絕大部分人不會寫書寫自己。三則人的表現是立體的、多方位的,人與人的接觸,是多角度的。不同的角度,會對同一個對象有不同的感受與認知,會有不同的想法,會有不同的印象,會有不同的記憶,會有不同的圖像,會有不同的文字書寫。四則優缺點的概括是相對的,是人為的。如此,不可能是全部記錄的,只能是有選擇的記錄。同時,只有綜合多人的記錄,進行分析與重構,才會得到相對全面的認知,從而建構起相對全面的人物圖像,成為一部自足的好文本。
文本是理性的。平時的零星回憶是感性的,而系統地回憶與梳理,則是一項理性的活動。它多是在歷史意識相當強情況下發生的活動,歷史意識催人成熟,使之理性化,從而形成整體的理解。平時的日常生活,沒有文字,實際上沒有人生總結。重溫歷史,是為了理性分析,得到更多的新知,不是簡單的回顧。只有總結,才會進步。在敘述中,分析得失,確立自信,認識不足,從而取得更多的有益經驗。寫自傳,是認識自己的一種反思活動。修家譜,是認識自己家族的一種反思活動??梢哉f,歷史學是對過去的現在思考。
文本一旦形成,會有多個方面的優勢:一則文本是簡潔的。大腦記憶要成為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東西,成為可以用文字表達的東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一篇好的歷史文本,是要化費相當多時間的。二則便利閱讀。讀一萬字的文本,只要10分鐘即可;但如果口述的話,幾個小時也講不完。這就是寫出來的好處。三則文本可以延長人類的記憶。如果不是意識地拷問而記錄下來,相當多的記憶就會被遺忘。四則文本是稀有的、相當珍貴的。歷史發生后,大都沉入記憶之河底,能被打撈上來且被書寫下來的歷史事實,是相當少的。物以稀以為貴。五則文本是可以超時空流傳的精神產品。人物書寫一旦完成,文本就成了歷史本體的符號表達,可以獨立存在于人類的記憶之中,可以不斷地傳承下來。人本質上是物質產品,物質會消失;但精神產品可以不斷傳承,只要有人保持,就可以不斷傳承。有了文本,人與家族的歷史就可以獨立流傳了。百年之后,故事仍存于世。只要后輩保存,圖書館收藏,其事跡就可以永遠流傳,做到永垂不朽。
文本化書寫也可以改變人類的一些天生的不足,如接觸的不足、記憶的不足、口傳的不足。受農耕民族習慣影響,中國人尤其是低層社會,比較注重物質層面,而忽視精神層面。人類的普遍習慣是關注現實,而少談過去。能偶爾關注過去、想想未來的人,總是少數。中國人往往只有大腦記憶、口耳相傳的習慣,沒外化成書面文本的習慣。能用文字來表達歷史本體的人,總是少數。尤其是接觸的困難,一個人的表現是全方位的、多側面的,一個人不可能全方位接觸另一個人。多層次建構的文本,可以克服這些先天不足。
總之,大腦記憶的不足、口耳相傳的不足,導致了歷史文本的出現與存在。由于它是超時空流傳的,其他往往傳不來,所以也就成為強勢的書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