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預算改革、大氣污染、中國經濟決策、單獨兩孩政策、社會公平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雍君:預算改革是政治改革理想切入點】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在談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抓好財稅體制改革這個重頭戲”時指出,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了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性,涉及政府預算、稅收、政府債務、轉移支付改革等關鍵方面,但重心顯然放在政府預算制度的改革,而主基調則被清晰定位為預算完整性(“全口徑預算”)和預算公開。
預算制度承載了財稅體制的所有關鍵功能,包括控制、政策、管理和參與功能。這些功能正是國家治理和政府執政的基石。預算改革既是公共管理改革、更是政治改革的理想切入點,實有必要高看一眼。目前低看、漏看和誤看預算改革的傾向依然很嚴重。政府工作報告對預算改革的強調,有助于糾正這種傾向。
摘編自人民網詳細
【顧駿:讓社會公平的陽光普照更多貧寒學子】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認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說國家增加貧困地區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名額,是為了激勵這些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自己、家庭和地方的命運,那么,通過提升這些地區的整體教育水準,更可以讓這些學生盡量縮短與發達地區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距離,而不是簡單依賴國家提供的優惠。如此,則不但這一批學生可以得利,還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讓以后更多的學生可以在更加平等的條件下,通過競爭實現大學夢。更長遠地說,因為基礎改善了,進大學之后可以學得更好,畢業之后有更大的職場競爭力,從而可以更有把握地改變自己命運。這才是李克強總理對那些地區和那里的家庭及孩子的承諾之真正含義。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詳細
【辜勝阻:京津冀治污須強化政績考核綠色導向】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要進一步強化政府績效考核的綠色導向。對各省市承擔的治污責任要合理量化并動態監控,探索環境保護行政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督促地方政府定期遞交空氣環境標準的執行細節。為防止污染產業向區域內的轉移,要合理確定區域內統一的產業準入標準、污染排放標準與違法處罰標準。在項目的審批過程中,可采取聯合審批制度,避免地方政府僅考慮本地發展情況的短視行為。
要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治污成本分擔機制。設置并不斷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發揮中央政府資金投入的示范和先導作用,對重點區域按照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的力度實施“以獎代補”。
摘編自《新京報》詳細
【胡鞍鋼:中國經濟決策是如何做出的?】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認為,今年中國兩會的核心,集中在李克強總理3月5日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這是最重要的中國經濟決策報告,全國關注,世界矚目。
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決策機制為例,先后經歷兩個階段(形成和實施),具體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是中共中央決策。第二步是國務院決策。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由國務院起草《政府工作報告》,征求各方意見。第三步是全國人大決策。第四步是國務院落實全國人大決策。第五步是全國人大監督國務院落實經濟決策。
這個過程,既能夠保證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又能夠主動應對重大挑戰、積極解決突出問題;既能夠避免經濟決策的重大失誤,又能夠及時調整小的決策失誤,從而保證中國始終能夠在全球公開競爭、激烈競爭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詳細
【曾益新:努力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的發展機會】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曾益新指出,單獨兩孩政策的落實要穩妥有序,需要注意五方面事,穩妥有序實施該政策,應注意五方面事項。一是遵循基本程序,科學制定方案,依法啟動實施。二是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三是做好再生育服務工作,簡化審批程序。四是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別是多孩生育。五是做好各地出生人口的動態監測和預警,確保生育水平不出現大的波動。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