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張季風
安倍上臺伊始就拋出“安倍經濟學”,其主要內容就是大膽的貨幣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和喚起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即所謂三支箭。
“安倍經濟學”出臺后,立刻出現了一些短期效應:日本股市迅速回升,日元也急劇貶值。在資產效應的作用下,私人消費有所擴大;在日元貶值的背景下,出口也有所恢復。2013年日本實際GDP實現了1.6%的正增長。但這種景氣主要是公共投資的擴大和提高消費稅率之前集中消費所帶來的,并不意味著日本經濟已進入自律性的復蘇。
事實上,“安倍經濟學”的預期效應已開始減弱,其弊端與隱患亦開始顯露,今后的前景不容樂觀。
“安倍經濟學”的效果正在減弱
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日本經濟取得了一些短期效果,但其效應在逐漸減弱。
第一,宏觀經濟增長乏力。2013年4個季度的實際GDP增長率分別為4.5%、3.6%、1.1%和1.0%,雖然維持了正增長,但高開低走,增速遞減的趨勢十分明顯。
第二,實際物價上漲虛高。“安倍經濟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消除通縮困擾。在超寬松量化貨幣政策的作用下,日本的物價確實有所上升,核心消費者物價從4月的-0.4%上升到12月的1.3%,但目前的物價上漲很大程度是大量進口能源帶來的,輸入性通脹的成分占比很高。
第三,積極財政政策收效甚微。2012年度補充預算投入了13萬億日元中央財政投資,但卻沒有擋住經濟下滑的趨勢。
第四,出口雖有增長,但出現了11.4萬億日元的巨額貿易逆差。在2013年1.6%的經濟增長率當中,外需(凈出口)為0.3%的負拉動,這說明安倍依靠外需拉動經濟的目標以失敗而告終。
第五,職工收入下降。2013年職工月平均工資僅為314054日元,連續3年下降,為1990年以來的最低點。這說明經濟增長的利益基本為企業所獨占,并未惠及一般勞動者。
“安倍經濟學”失靈的原因
“安倍經濟學”失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安倍經濟學”自身存在許多缺陷。“安倍經濟學”并不是廣泛征求意見、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和認真研究的經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安倍上臺總要干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提出的應急性政策。其核心無非就是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本身就是短期政策,對長期結構性問題不起作用,取得短期效果后自然要失靈。
同時,安倍及其智囊對通縮成因出現明顯誤判。實際上,影響物價的真正因素是工資水平的低下,而工資提高與否并不是由貨幣供應關系所決定的。“安倍經濟學”并沒有把增加工資作為政策重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敗筆。雖然“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觸及到結構性問題,提出了200多項政策,但毫無具體措施,基本都停留在不切實際的空洞口號上。在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帶來的短期效果消失之前,長期經濟政策并沒有及時跟進,貽誤了戰機。
第二,安倍上臺后并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經濟方面。眾所周知,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特別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東日本大地震的強烈沖擊,使本來就舉步維艱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安倍上臺后理應將恢復經濟和處理福島核電站事故放在首位。然而,他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而且對其經濟發展有害的行動。特別是在領土問題、歷史問題上不斷地刺激與挑釁中國,使中日關系跌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導致中日經濟關系嚴重受損。
2013年中日貿易下降5.1%,其中日本對華出口下降8.7%。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對日本貿易總額以及貿易平衡的影響舉足輕重。如果對華出口不是下降8.7%而是上升8.7%,甚至更高,那么日本的貿易收支狀況就可以大大改觀。不僅如此,由于外需的增加也可以促進日本經濟的復蘇。
再比如說,如果安倍將更多的精力用在福島核事故的處理上,并取得一些實質性進展,就有可能減輕國民對核電的恐懼,若能得到國民的諒解就能夠早日使被確認為安全的一部分核電站重新啟動,這樣就會大幅度減少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進口,改善貿易平衡,同時也會緩解國內電力漲價壓力,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國民生活負擔。總之,安倍上臺后,該做的不去做,不該做的全做了,正事不足閑事有余,恰恰是安倍自己毀了“安倍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