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城市規劃中盡可能不出現各種功能單一的“區”,而要走向具有復合功能的新城。對于這些新城的數量、坐落和規劃,也要嚴格把關。
第二,防止無序的農村建設用地審批。不少地方農村建設用地管理極為粗放,有些人還提出農村的建設用地要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如果那樣的話,原來規劃中用以為農業生產配套服務的建設用地很可能就會被資本扭曲。
第三,工礦用地粗放問題。前幾年,各級政府熱衷于各類開發區的擴建,造成工礦用地成倍增長,已成為濫占耕地、粗放用地的主要推手之一。
第四,小產權房問題。小產權房其實就是占用農地蓋房。換句話說,就是農民不種糧食而改“種房子”以爭取收入。小產權房的誘惑力很大,尤其是在地價高的一些城市。這種小產權房建設根本不按照城市規劃,建筑質量也無法保證。如果城市就在一重又一重的小產權房建設浪潮中一步步向前蔓延,那就很可能成為一種失控的攤大餅運動,城市低密度蔓延就會產生、加劇。
第五,因高速公路過度建設而導致的大量私家車出行。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中國走美國式的城市蔓延發展道路,把所有耕地都拿來作停車場、交通道路都不夠,由此被耗用的汽油將是3個地球的石油供應量。而這樣的錯誤一旦形成,后人是沒法糾正的。美國現在的城市蔓延問題就是奧巴馬糾正不了的。他要推動“綠色革命”,號召美國人回到城里住,但應者寥寥。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健康和諧的城鎮化是由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相互合理作用的結果。現在最怕政府這只手亂動。如果在大的決策上出現錯誤或者觸動了上面所講的幾條底線,那將來的后果是很難糾正的。
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決策是長久之計。這里所說的“以人為本”,不僅是要滿足現代人的需要,還要關心下一代的生活發展空間和資源需要。若是自顧自地“寅吃卯糧”,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將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