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城鎮化,應當建立在城鄉居民雙向自由流動的基礎之上。從經濟穩定的角度來看,這種城鄉互通的人口流動,也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最好的辦法。2008年的危機曾導致我國沿海城市數千萬農民工失業,后因其還可以回鄉種地,因危機而生的副作用就弱化了不少。而如果讓農民 “裸身”進城,有去無回,國家整體經濟結構很可能就此失去彈性。
錯覺三:將城鄉一體化變成城鄉“一樣化”。
當前,大量的村莊被拆,村莊的數量急劇減少,許多基層干部夢想一步就把農村變成城市、希望因為并村而多出來的土地指標可以在城市中變賣。但是,如今不少所謂“農村里的‘城市社區’”都空在那里。這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其所造成的結果不是城鄉互補發展,而是“城鄉一樣化”。 “城鄉一樣化”不僅可能導致寶貴的鄉土旅游資源的喪失,也不利于現代化農業的建立。
錯覺四:把農業現代化看成單純的擴大土地規模。
世界上有兩種現代化農業規模經濟模式:一是土地規模型的農業現代化,追求每一戶種幾百畝甚至幾千畝。這類模式在以移民為主的國家占主導地位。二是在人多地少的原住民國,一般采取以適度規模的社會服務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在該模式下,農戶種的土地可能只有幾十畝甚至更小的規模,但是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都可以分包出去,由專業企業來提供低成本服務。因此,盡管每戶農戶擁有的土地不多,卻還是可以形成經濟效率。這種規模服務型的現代化農業在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很普遍。
我國絕大多數省比較適宜采用第二種模式。而河南、東三省等地是適用于土地規模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子的。在我國,這兩種模式可以并行不悖。其中,自然村落和小城鎮無疑可以是建立規模服務型現代農業模式的基地。
城鎮空間務必保持緊湊
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中國走美國式的城市蔓延發展道路,把所有耕地拿來作停車場、交通道路都不夠,由此被耗用的汽油將是3個地球的石油供應量。而這樣的錯誤一旦形成,后人是沒法糾正的
要想確保我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被突破,有一個法寶,那就是城市空間密度要緊湊,達到每平方公里1萬人。這樣的土地利用密度在全世界屬于比較高的。如果我們所有的城市,包括新的衛星城建設,都符合這個空間人口密度要求,同時再考慮新增建設用地最好是非耕地或者少用耕地,我們在耕地保護、緊湊發展等方面的目標就實現了。
為什么要在城鎮化中期提出城鎮空間的密度問題?城鎮化跟機動化高度重合的大國例子,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中國。人們在歐盟旅游時會經常看到,出了城市一步,就是美麗的田園風光,而在美國,卻是過了城市還是城市,連綿不斷的低密度城市。一般而論,美國的城市破產有兩類:一類就是像底特律那樣的產業枯竭型;一類是由于城市蔓延,造成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建設費用成倍提高,久而久之導致城市破產。
美國、歐盟在文化上同種同源,但城市化的形態為什么會不一樣呢?因為歐盟是城鎮化時期在先、汽車進入家庭在后,城市基本保持了緊湊的空間格局。而在美國,是城鎮化和機動化同步發生,即出現“車輪上的城市化”,如火如荼的高速公路投資和郊區購房優惠信貸計劃則加劇了城市的蔓延。而對我國來說,城鎮化和機動化若同步發生將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決不能走美國式的所謂“車輪上的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