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徐根興
推進城鎮化必須從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筆者認為,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遵守萬變不離其宗的 “三規”,即規律、規劃、規則。
規律決定成敗
城鎮化率更多反映的是客觀結果,而不是主觀設定。當前各地都在公布本轄區的城鎮化率,每個省每個市每個縣城鎮化率都達到70%是不是合適?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社會、自然、歷史環境差異很大,從國家戰略來說,有些地區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所以,全國平均的城鎮化率不應是每個地區的追求目標,也就是說,有些地區高于或低于平均率是符合實際的。
新型城鎮化決不能變成新一輪逃離農業和農村的運動。有媒體報道,前些時候似乎有“城鎮化率崇拜”,不少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標都是“全域城市化”,甚至有官員提出“不干農業,消滅農村”的極端論調。農村與城市不僅僅是經濟關系,還包含有生態關系、文化多樣性關系、可持續發展等關系。農業是國家戰略產業,農業包括了生態保護、環境調節、生物能源、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因此,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之際,我們需要從戰略上思考,如何使城市生活更美好,農村生活更自在,未來如何不再讓更多的地區想退出農業。
快速城市化要防止帶來社會沖突。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如果管理跟不上,有可能導致文化斷裂、價值觀斷裂、道德倫理斷裂、社會群體心理斷裂,損害進城農民和市民權益,因此必須穩妥推進。
所以,無論跨越式發展還是超常規發展,都始終不能忘記按規律發展、按科學發展,必須清醒,城市是生長出來的,不是打造出來的。
規劃固定方向
要注重規劃的銜接與協調。必須明確編制審批主體,不允許各自為政,造成規劃過多,隨意性較大,自相矛盾,規劃必須要有權威。要杜絕城市規劃是硬約束、發展規劃是軟約束的現象。
規劃必須保障公眾參與。這些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說明,沒有公眾參與,就不能集思廣益和細心求證,更不能及時糾錯糾偏。
規劃必須形成城市等級體系。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優化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對人口、產業、資源、要素的要求各有不同,所有的優質資源都往大城市集中,既讓大城市不堪重負,又使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蕭條不振。功能合理的城市等級體系可以提高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重視歷史文化涵養。文化是城市之魂,對于提升城市品位,彰顯城市個性,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都極為重要,今天的城市建設,將決定未來很長時期內的城市面貌,因此在城市建設中,應敬畏歷史、敬畏文化。在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中,應該克服以前那種大量消除文化遺存的不良做法。
嘗試構建社會精英回流小城鎮的機制。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營造小城鎮的吸引力,促進精英們“少小離家老大回”。應鼓勵支持那些出身農村、住在城里的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以多種途徑、多種形式回歸小城鎮,重塑小城鎮社會新的“精英階層”。在小城鎮交通、醫療、社保等公共政策和設施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人才回流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各級政府應做好有效引導,在規劃中蘊藏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