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 張勝軍
自2009年新醫改以來,一系列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民營醫院進入的政策壁壘逐漸消除,實現了快速發展。2012年出臺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放寬社會資本介入標準,優先支持民辦的非營利性醫院,到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要達到總量的20%”。在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民營醫院要把握好政策機遇、市場機遇與現代醫院制度建設的機遇,在商業模式、經營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加快轉型,努力提高“雙效”,助推醫院可持續發展。
牢牢把握發展機遇
作為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重新梳理和對醫療衛生政策再設計,新醫改的推進對于民營醫院的生存和發展必然會產生深刻影響。綜合來看,民營醫院發展面臨著三大發展機遇,必須予以牢牢把握。
一是要牢牢把握政策機遇。隨著新醫改的深化,各地鼓勵和支持民營醫院發展的政策將會陸續出臺,民營醫院需要把握好政策機遇,迎接市場挑戰,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加強與各級政府、大型公立醫院、高等醫學院校的合作,借助當地政府獲得各項優惠政策的支持;借助高等醫學院校的大學平臺,為醫院高水平的發展提供更多契機;借助大型公立醫院獲得本土專家,提升醫院的核心技術。
二是要牢牢把握市場機遇。目前,醫療服務市場逐步拓寬,民營醫院的目標市場已經發生重大改變,城鎮醫保病人和新農合的病人發展成為民營醫院的病源主體。民營醫院要強化藍海開拓,開展醫保政策研究,加強醫保病源管理,規范醫保工作運作,通過外部市場運作和內部規范管理等多種措施,有效地促進醫保病源份額增長,加強醫院品牌形象建設。
三是要牢牢把握內涵發展機遇。隨著民營醫院定級與等級醫院評審,醫院內涵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在此背景下,民營醫院應堅持向內涵管理要效益,向醫院服務要效益,加強醫院專科專病技術建設,創新醫院服務體系,努力培育民營醫院的新“亮點”,讓醫院品質和專科專病技術在規范中得到發展。
嚴格規范內部管理
配套政策不到位、政策執行不公平、醫保政策苛刻、稅收政策不合理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中國醫療體制一直難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運行機制。作為新型醫療實體,民營醫院要在宣傳醫院的同時,還要從多渠道、多方位、多時段向政府和社會呼吁政策支持。一是要在制度上享受與公立醫院平等的待遇,使二者能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二是讓政府部門充分理解民間投資者的艱難處境,少征或免征營業稅;三是要在醫保、稅收、職稱、人員培訓以及各種醫療技術準入制度等方面盡可能與公立醫院保持一致。只有讓民營醫院在一個公平、有序的環境下競爭和發展,才能真正建立公平合理的醫療服務市場。
在爭取政策支持的同時,民營醫院必須著力克服自身管理混亂的弊病,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戰略,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平臺,尤其注重對高素質青年員工的培養,形成合理的醫務人員結構。要強化內部管理機制建設,端正醫德醫風,堅持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因病施治;加強對醫療服務的自我監督、自我檢查,杜絕不合理收費和不文明的醫療行為;完善醫療質量監控體系,保障醫療服務的安全性。要努力創建特色醫院文化,塑造以人本思想為核心,以誠信經營為基礎,鼓勵科研創新、支持合理競爭,以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為根本,以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收益為目標的醫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