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務部副部長 姜增偉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戰略方向,也是當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任務。
為什么要建設統一大市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市場化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強。但由于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等原因,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影響著我國市場活力的釋放和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任務十分緊迫。
建設全國統一市場體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嶄新局面。經過35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這是我們黨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新飛躍。
建設全國統一市場體系是加快對內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統一市場是一個國家市場經濟成熟的重要標志。19世紀中葉,德國的統一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兩國的經濟興起,都與打擊國內“諸侯經濟”關系密切。美國在19世紀也存在各州的地方保護主義,但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對州際商業往來的干預和規范確保了商品自由流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為美國崛起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助力。20世紀下半葉,歐洲開始了一場跨越傳統主權邊界的共同市場試驗,基本實現了各國經濟融合。歐美等發達國家建設統一市場的經驗表明,從戰略上推動國內市場統一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目前,我國國內市場分割問題突出,不僅導致價格信號扭曲、區域發展失衡和社會凈福利減少,還出現較為嚴重的地區經濟同構和產能過剩。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建設全國統一市場,促進資金、技術、勞動和產品等在全國和全球自由流動,實現大市場、大貿易和大流通,必將有效地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
建設全國統一市場體系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體現。一般來講,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以維護市場秩序為核心的公共服務,旨在解決市場自身難以調節的外部性、市場不完全和分配不公等問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政府還承擔著產業結構調整等經濟發展任務。不管怎樣,政府要做的并不是替代市場,更多的應是增進市場作用,完善市場功能。但長期以來,我國地方政府不僅是地方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轉變政府職能本身就是要建設法治政府,讓行政權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就是要把市場的問題交給市場解決,根本上就是建立法治政府。
建設全國統一市場體系是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保證。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增長格局悄然發生變化,本國市場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戰略支撐。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規模市場,是全世界的投資熱土。在擴大開放中培育和拓展好國內市場,是在世界風云變幻中確保我國發展能夠持續和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基礎,是我國穩增長的根本之策。在區域之間統一政策,構建產品互相準入、資本自由流動、要素自由流動、企業跨區運作的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將極大地降低要素交易成本,在更大范圍實現規模經濟及技術外溢,有助于經濟增長向更多依靠內需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