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腐敗:制度化、系統化
通過系統制度預防減少腐敗發生的機會或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是取得反腐敗成功的關鍵戰略
當今世界上少數已經取得反腐敗成功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以及大部分國家不成功的教訓都表明,通過系統制度預防以減少腐敗發生的機會或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是取得反腐敗成功的關鍵戰略。應該說,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提出“源頭治理”思路以來,我國已經先后進行了大量的制度預防腐敗的實踐。但是,這些工作大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取得的預防效果也十分有限。一些預防實踐甚至取得了相反的效果,不但沒有改變腐敗叢生的事實,反而將分散的小腐敗變成了集中的大腐敗,以致于讓人們失去了對制度預防的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改革大都被設置了各種各樣的籠子和邊界,改革只能在籠子里進行。很多改革措施于是變成了“夾生飯”甚或“花拳繡腿”。
而十八大以來,這種情況得到了顯著改變。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決定》再次高舉起了改革的旗幟,而且以全面改革代替早期主要局限于經濟領域的改革,改革措施達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黨建諸多領域,全面覆蓋。很多改革舉措一下子就邁出了很大的步子,令人鼓舞。《決定》中的有關重要改革精神已在前文中提及,這里就不再贅述。即使僅以政治局新審議通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來看,人們也可為其中的改革勇氣和精神所鼓舞。以往此類規定之所以屢屢導致治理失靈,深層原因不在于具體的規定內容,而在于主導的思路出現了方向性偏差:不是通過徹底的改革以消除問題滋生的土壤,而是通過具體措施把各種特權予以了制度化,其中有關公務用車的部分最為典型。以往的幾十個制度規定都沒有觸及“實物配給”這個基本方式,只是在維護特權制度的基礎上,實施事后的監督檢查。而《條例》則給出了徹底改革式的解決方案: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改革公務用車實物配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有了這樣的改革決心和部署,持續多年的老大難問題終于顯露出了可以治愈的曙光。
在新領導人的堅決領導和大力推動之下,十八大以來短短一年就完成了反腐敗戰略科學化的大部分工作。在這樣一個科學新戰略的引領下,中華民族終將戰勝腐敗的奇跡將不再遙不可及,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必將走出。這個奇跡若能創造,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