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需求變化。一個國家在窮的時候需求是旺盛的,甚至是短缺經濟,所以,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家非常羨慕窮國的企業(yè)家,覺得窮國的企業(yè)家非常幸福,幸福在哪兒?他晚上睡覺非常踏實,根本不用考慮消費,根本不用考慮市場,他考慮的就是生產,怎么擴大產量,只要能生產出來,有的是人在排隊,有的是人在搶購。雖然錢的絕對量并不多,但相對來說供給更為不足。但是,到上中等收入階段,需求會從旺盛逆轉為疲軟,這個時候企業(yè)家的這種幸福感就會逐漸喪失。為什么會逆轉?
從投資需求來看,窮的時候投資之所以增長快,主要是發(fā)達國家轉移的技術和項目,到了上中等收入階段,人力成本等提高了,發(fā)達國家不再轉移技術和項目了。這個時候國民收入提高了,儲蓄增加了,銀行的貸款能力提升了,但是不能形成有效的投資增長。有效投資增長取決于什么?取決于這個國家獨立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獨立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能力弱,銀行拿大把的錢在市場上都找不到新的投資機會,找不到有利可圖的項目,這就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有錢投不出去,投出去的很可能也是搞重復建設,這就會導致泡沫,導致產能過剩。所以,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都長期存在一個問題:忽視人力資本,即教育和公民的健康;但凡跨越過陷阱的國家,共同的一條是長期重視人力資本的積累,重視教育,重視大眾的健康,體制的提升,而這就是在提高民族、社會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
消費需求在這個階段同樣可能出現(xiàn)逆轉,為什么?國民收入高速增長之后有一個問題,即國民收入分配是不是合理?如果國民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大量的錢給了少數(shù)人,大多數(shù)人積累了貧困,越有錢的人消費占收入的比重越低,而大多數(shù)人即使想花錢,卻沒有錢,越沒有錢的人對未來越沒有信心,這樣就會遇到收入增長、兩極分化這么一個很糟糕的局面。整個社會的消費欲望降低,導致消費需求疲軟、投資需求疲軟,而這就導致需求逆轉。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收入分配兩極分化都很嚴重,但凡成功跨越的國家均在努力構造強大的中產階級,收入分配兩極分化不僅影響公平,而且影響效率。在需求逆轉的情況下,企業(yè)家如何從關心生產轉變到關注市場,政府如何從應對短缺轉變到應對過剩,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和挑戰(zhàn)。
新失衡
在這種大背景下,當前宏觀經濟失衡有了一系列的新特點。
改革開放30多年,從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將近20年里是短缺的年代,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從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10月份以后這12年時間里,除個別年份之外,宏觀經濟失衡的主要威脅是需求不足,尤其是內需不足。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爆發(fā),到1998年下半年波及到中國,世界金融危機2008年爆發(fā),使得這種矛盾更加凸顯。所以,這12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更多地是擴大內需,保增長。從2010年宏觀擴張政策擇機退出以來,三年多的時間,中國宏觀政策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叫做既有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又有經濟增長下行的嚴峻威脅,我們叫雙重風險并存,類似上個世紀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的滯脹。這使我們既不敢全面擴張,也不敢全面緊縮,所以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實際上這兩個政策的目標是反方向的。反方向目標最大的問題是政策效果之間相互抵消。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政策效果之間有抵消還要采取這種辦法?這就與我們前面講的中國宏觀經濟中的新特點聯(lián)系在一起,雙重風險并存,這兩種風險要求的政策本身就是相反的,我們很難去統(tǒng)一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