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決定》所指出的,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在這里,《決定》強調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就是要重新界定政府之職能,這包括了政府性質、治理理念、行政管理體制及方式的全面轉型,以保證政府真正成為一個服務型政府,而不是干預與參與市場的政府。只要把政府職能界定清楚了,把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了,這樣才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政府的職能才能真正發揮出來而不是錯位。
還有,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由于體制慣性作用,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存在,政府職能要實現真正的轉變并非易事。因為,我們還必須知道政府的職能是如何來界定,是由政府自身呢?還是通過外部的公共決策方式來進行?保證市場秩序的良好的制度又是從何而來?是由少數精英階層及政府部門呢?還是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弄清楚,經濟體制改革就可能成為既得利益集團把其私人利益制度化的工具。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三中全會公告既強調了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強調了深化改革方式的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結合性。更為重要的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與成功,保證深化改革的權威性,中央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和共識性。
這也是這次三中全會具有新意的地方。其新意不僅在于成立了一個最有權威的協調改革的領導機構,以此來表示中央對當前深化改革的決心,也表明了當前中國深化改革的難度。估計只有一個有權威、有決心、有擔當的改革者才能走出重圍,見到中國深化改革的曙光。所以,這次中央深化改革不僅要有組織上的保證,而且也為改革開放設立了時間表,即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決定性成果,以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也就是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心是改革,以此來去弊革新。而改革的重心是如何促使整個中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以此來促使各類資源能夠有效配置,激發整個社會財富創造的積極性和經濟繁榮,以此來增進全體人民生活福利水平。為達目標,其理論、觀點、方式、組織等都體現許多亮點與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