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姚儉建
對于改革推動者和實施者來說,面向民間,可以發掘更多推進改革的機會、路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亟待動員和開發民間智慧,使其成為改革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最近股市比較熱鬧,新股發行開閘不久,先是奧賽康緊急公告暫緩發行,后是證監會兩天后公告三舉措加強發行監管,引來諸多議論。如此“打補丁”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非同尋常,由此也引發對如何推進改革的深入思考。
長期以來,包括股票市場在內的我國資本市場存在著體制上的致命性弊端。盡管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基本上小打小鬧,未觸及要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制度建設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下完成的。值得稱道的是,在本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監管層也試圖主動放權,弱化審核職能,加強過程監管。尤其在法律等領域還存在許多不可逾越的坎時,著手提前為將來注冊制布局,其改革的勇氣可嘉。問題是,對于資本市場這種復雜的改革單憑勇氣是遠遠不夠的。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為改革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改革者的勇氣。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改革意味著解放思想,破舊立新,激發被禁錮的經濟活力,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過去幾輪改革相比,新一輪改革更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特征。正如全社會已達成的共識,好改的都改了,剩下都是些難啃的硬骨頭。在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隨著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利益關系日益錯綜復雜,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識的難度在增大。改革進程中,既有利益的藩籬盤根錯節,也有體制機制的頑癥痼疾。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前所未有。因此,痛下決心向長期困擾我國發展的痼疾頑癥開刀,固然需要勇氣,但更需要智慧。
民間智慧是改革的寶貴財富
從規范角度分析,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和過程。它包括頂層設計、執行環節、過程管理和反饋評價等。以頂層設計環節為例,盡管它是來自高端的設計,但如果充分從民間汲取智慧,貼近市場、貼近需求、貼近老百姓,就會更加科學、合理和有效。這樣的頂層設計才不會是空中樓閣,或者是紙上談兵。30多年前,正是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憑著“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智慧,按下了18顆紅手印,發明聯產承包責任制,搞起了“大包干”,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突破口扯開后,決策層總結了小崗村的經驗,迅速在全國推開了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最終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小崗村的實例告訴我們,草根智慧可以成為上升為改革的向導并成為改革的寶貴財富。
民間的改革智慧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來源于豐富的實踐和草根經驗。當問題和危機束縛發展時,民間自有解決問題和危機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樸素的創造性智慧,既浸潤著一種生活的竅門,又具有與決策者、管理者的一種博弈。正是這種民間改革創新的智慧,往往會體現在把創新的體制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同樣,在我國資本市場,創新的源頭是大量、分散的市場參與者,而不完全產生于政府的社會精英,更不是從西方國家直接借鑒而來。對于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說,沒有一個現成、完美的治理模式可以借鑒。
一種制度的好壞,需要由市場參與者來反復試錯、檢驗;改革創新也是如此,只有適應本土市場和制度環境的方向才能成為推動變革的共識。任何改革創新都離不開其所滋生的土壤和環境。就拿資本市場來說,在目前投機氣氛相對比較濃烈、投資機構普遍急功近利的市場環境下,資本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治理創新?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的企業、中小投資者最有切身體驗。比如,早在本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啟動之前,民間已是舊話重提,紛紛建言獻策,就是一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