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立:以制度的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訪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近日,記者就如何平衡好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有序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問題,采訪了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
經濟治理邏輯發生重要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這個歷史節點,為什么要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林尚立:我國自1992年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更多地被當作一種工具和策略。今天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市場機制是現代社會配置資源、創造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市場經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實現我國更好更快更有效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從整體上改變了建構國家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的組織方式與運行方式,改變了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由單一的政府管理經濟的傳統。經濟治理邏輯的這一變化,既是市場經濟20多年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又是未來中國發展所必須走的道路。
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治理平衡
《中國社會科學報》:我國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以后,城市成為國家發展與治理的重心。而事實上,村落作為一種自然組織和秩序空間,也是國家的重要治理單位。如何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治理平衡,以全面有效地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林尚立:城市與鄉村,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兩個空間。由于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在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形成了無形的壁壘。然而,在現代國家發展過程中,城鄉居民都是國家公民,享有同等的權益和發展機會。從這個意義而言,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
從國家治理體系角度看,讓城鄉居民平等地公平地享有政府的服務與關懷,同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資源,是現代國家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建構。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把農村變成城市,我們完全可以在制度設計、政府管理、政府服務以及城鄉發展的相互銜接上進行努力。這些努力實際上就是城鎮化的過程。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城市消滅鄉村,而是放活鄉村,讓鄉村居民既能進行農業生產,又能像市民一樣享受現代生活。要在國家基本制度體系內對鄉村社會進行整合與再造,其整合的內在機制就是鄉村的自主發展秩序與國家秩序相互銜接,以實現城市發展與鄉村再造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