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國工業經濟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簡新華
當前,城鎮化已然是全國上下普遍關心和關注的話題。在關于城鎮化的討論中,就筆者所關注的范圍,資金問題似乎少有人提及。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極其重要。因為中國農民數量龐大,除了要使近2億僅實現了“半城鎮化”的農民工完全市民化之外,還要讓3億—4億農村人口實現城鎮化,變成市民。有學者研究,每個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至少是10萬元,2億農民工市民化則至少需要20萬億元;一個普通農村人口實現城鎮化需要的投入更多,假定是20萬元,到204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80%,4億農村人口實現城鎮化需要的資金就是80萬億元,僅以上兩項就高達100萬億元,按照離2040年還有27年計算,平均每年需要投入近4萬億元。
資金短缺是中國現階段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抓住了問題的要害。那么,究竟如何真正形成“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才能可持續地有效籌集城鎮化所需要的巨額資金?我認為,城鎮化資金的來源和籌集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土地增值收益。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土地會大幅度增值,主要是因為國家和其他投資者大量投資進行了“七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通氣、通郵、通信、通航,平整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與工商業項目建設。工業化和城鎮化既增加了土地的需求又改變了土地的用途,而工商業用地的經濟效率遠遠高于農業用地。所以,土地增值收益應該在國家、相關投資者和土地被征用的農民之間合理分配。在首先保證失地農民得到合理補償、開發商得到合理回報的前提下,政府通過征用和拍賣取得土地轉讓費以及征收土地增值稅的方式獲得土地增值收益,也是合理的,必須堅持。但需要完善征地補償制度,克服傷害失地農民利益的缺陷,消除官商勾結牟取暴利的腐敗現象。
財政資金投入。這里所說的財政資金,是指各級政府掌握的資金,除了上述土地收益之外的所有收入,還包括所有的稅費收入、國有企業或國有資本上繳的利潤等。2012年國家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11.7萬億元。政府現在特別需要加大城鎮化的投入,能夠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至于現在政府花錢很多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更多地鼓勵民間投資。
社會資本。這里的社會資本是指除了政府資金之外,所有來自社會機構、民間組織、個人的資本,還包括外資。政府可以通過改善投資和經營環境,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參與城市公用設施的投資運營,發行與城鎮化或基礎設施建設有關的債券等方式籌集更多的城鎮化資金。
城鎮各種設施和服務收費形成的收入。城鎮基礎設施使用和有償公共服務的收費收入,除了維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正常運轉之外的結余,應該主要用于城鎮化。
企業的投入。除了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費、對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之外,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混合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都還要繳納與城市建設和管理、農民工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障有關的費用,這部分費用的征收只要合理并且能夠有效收取,就能夠成為城鎮化比較穩定的資金來源。
實現城鎮化的農民的投入。所有城鎮化資金來源中,進城農民、農民工及其家庭提供的部分,應該是最少的。因為農民和農民工收入低,國家的財政收入和企業收入中有相當部分就來自于農民和農民工的剩余勞動創造的財富。農民工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已經為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系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城鎮化與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08AJY0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