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經濟失衡的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壓力與經濟下行危險雙重風險并存。解決這兩個問題要求的宏觀政策方向是相反的,因而增加了當前經濟失衡的復雜性。
在談到中國當前經濟增長失衡問題時,劉偉稱,這并不是現階段才出現的特殊問題,具有很長的歷史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失衡問題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8年這二十年。除了個別年份外,在將近20年時間里,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下的經濟增長的主要失衡是短缺:需求大于供給。根本原因在于當時中國社會處于一個短缺的年代,整個社會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值非常強烈,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可能就去搶購,于是形成通貨膨脹。
第二階段是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劉偉說,這一階段宏觀經濟失衡的主要問題是內需乏力。1998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到了中國,由于中國本身內需不足,結構調整較大,國有企業改革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出現失衡。當時官方公布有三千多萬國有企業職工下崗,三分之一鄉鎮企業差不多倒閉,大量的進城民工提前返鄉。2008年,中國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這次沖擊力度更大。應對失衡,這一階段中國開始采取全面反危機的舉措,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一直刺激到2010年的10月,宣布擇機退出。
2010年底到至今是第三個階段。劉偉表示,現階段中國經濟失衡的主要問題是:我們一方面承擔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有經濟下行嚴峻的危險,這被我們稱為雙重風險并存。而解決這兩個問題要求的宏觀政策方向是相反的,因而增加了當前經濟失衡的復雜性。
劉偉表示,許多人說通貨膨脹率過高,這顯然是沒有全面結合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來思考。
2011年是5.4%,而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9.2%,相對來說通貨膨脹率還是溫和的。之所以有人說中國通貨膨脹率高了,是指2011年“兩會”的時候,政府工作報告鎖定的目標是控制在4%左右,實際是5.4%,超出了政府年初提的預定目標。2013年通貨膨脹率肯定會在3%以下。從數據看,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是很低的。
然而,通貨膨脹率不高,國民為什么感受到通貨膨脹的壓力和擔心的程度很高?劉偉表示,是因為對這次面臨的通貨膨脹背后的原因的復雜性的認識,引發了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值的上升和擔憂。
為了更好地理解通貨膨脹概念,劉偉圍繞此次通貨膨脹的兩大特點做了全面性解答。
首先,不能用傳統緊縮銀根的辦法應對此次通貨膨脹。
現階段中國的情況是較為典型的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的通貨膨脹。對于需求拉上型的通貨膨脹,中國不僅有治理經驗也有制度優勢。但當下面臨的問題較為復雜,如果用傳統的緊縮銀根的辦法,對需求拉上型的通貨膨脹或許能有作用,但是對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不僅沒有積極的作用,反而有副作用。收緊銀根等于資本和貨幣市場上貨幣供給減少,市場利率上升,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而融資成本是進入企業的財務費用的,財務費用是進入產品成本的。劉偉表示,采取這種辦法,不僅沒有降低企業的成本,反而抬高了企業的成本,加劇了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的壓力。
其次,國際開放性因素的加入形成了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一是貿易因素。中國的市場大,基本上中國買什么,什么就漲價。數據表明,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漲一塊錢,中國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平均漲八毛三。中國國內市場大豆漲一塊錢,C PI消費價格里的肉禽蛋這組商品平均漲六毛二。
二是國際收支方面的因素。中國長期在國際收支領域里收大于支。外匯存款要定期結匯,外幣不能流通,要把它換成人民幣投資和消費。如果保持匯率不變,結匯量越大,外匯占款越多,意味著從結匯這個通道投入到流通中的貨幣量越大,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