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興黨為民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闡述了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蘊含著深刻的戰略思維和戰略定力,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家非凡的理論勇氣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把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有機結合起來,善于用全球視野看問題
戰略思維的基本內涵是戰略整體觀或全局觀。總書記系列講話深刻洞察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把我國發展的方位判斷放到更高、更寬、更遠的空間中去分析,從戰略高度提出創新性的理念思路和政策措施,體現了對世界大勢的清醒認識,對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對執政規律的科學把握。
準確審視國際發展大勢。當前,我國發展的外部經濟政治環境極為錯綜復雜。我國發展戰略機遇期到底過沒過時?我國該如何應對?我國國家戰略目標和選擇該做何調整?解答這些問題,正確的戰略思維必不可少,這是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強戰略思維的大背景。針對種種錯誤或模糊的認識,總書記強調了“三個沒有變”,即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變,和平、發展、合作這一當今時代的主題沒有變,世界力量對比有利于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的大環境沒有變。這些重要論斷,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世界格局變化的準確把握,對國際大環境、大格局、大趨勢的清醒認識,為我們應對各種外部風險和挑戰,牢牢把握發展戰略機遇期,開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后,審時度勢,開拓進取,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對外戰略思想,開展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積極運籌與主要大國關系,全力穩定和拓展周邊睦鄰友好關系,大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深入參與和引導多邊外交進程,我國外交開局和布局充分展現了前瞻性、全局性、創新性。這不僅為黨和國家工作全面推進創造了有利外部條件,而且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
深刻把握國內發展大局。總書記系列講話善于從全局高度、以長遠眼光看問題,從整體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關于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判斷,總書記強調“四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總態勢和基本面沒有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現在,我國面臨的最根本問題:一是發展不足,歷史欠賬太多;二是發展不夠好,科學發展亟待加強。總書記強調,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是科學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實踐得出的千真萬確的結論。這些重要論述,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無論世界風云怎么變化,局勢怎么動蕩,經濟建設始終是我們執政的第一要務,這個中心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
以整體觀念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國內和國際形勢聯系起來全面分析、通盤考慮,歷來是我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方法。總書記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戰略高度,強調要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爭取和平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這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國際大局了然于胸,與國內的大局相統籌的戰略思維;充分詮釋了只有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利益結合起來,才能從世界發展大勢中贏得更多的機遇,獲得更廣的空間,取得更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