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治理的運行體系、地方債務與干部考核任用、美麗中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聽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2013年工作匯報,研究部署2014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審議通過《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修訂稿)》。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習近平任組長。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主要職責是研究確定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則、方針政策、總體方案;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統籌協調處理全局性、長遠性、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改革問題;指導、推動、督促中央有關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組織落實。
摘編自:新華社
【李君如:政治體制改革的三個終極目標】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僑聯主席、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院長李君如政治體制改革需要考慮三個終極目標,第一是中國的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人民能夠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第二是社會能夠活躍而有序地發展,而不要出現斷裂和動蕩;第三是國家要強大,在國際上要有地位。這是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改革需要考慮的三大終極目標,如果把我們把這個社會搞得動蕩不安,經濟也搞不上去了,老百姓怨聲載道,這種民主,我說白送給我們都不要。
摘編自:廣州日報
【陶希東:治理運行體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橫向互動】
陶希東指出,治理運行體系應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橫向互動三大運行方式。治理運行體系解決的是“治理體系采取何種方式、何種路徑運轉”的問題。需要三大運作方式:首先,自上而下方式。即通常所說的頂層設計,這是大國治理必須依靠的治理方式,關鍵在于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之間的權責關系,堅決貫徹落實有益政策,根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對抗性做法,實現政策不走樣、不變味。其次,自下而上方式。即通常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諸多領域的改革創新,可依靠地方層面的先行先試,等掌握了規律、積累了經驗以后,再向全國推行和推廣,降低改革風險與成本。最后,橫向互動方式。即通常所說的“學習借鑒”,在不同領域、不同主體之間通過互動、走訪、學習等過程,可以實現協同效應、整合效應、創新效應。
摘編自:學習時報
【陳塵肇:將政府債務作為領導干部考核任用的依據】
審計署新聞發言人陳塵肇分析了一些地區和行業政府性債務增長過快的原因。他說,當前我國依然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階段,市政建設、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農林水利、生態建設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由于財稅體制不夠完善,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建設存在資金缺口,地方普遍通過舉債彌補資金缺口。
針對當前我國政府性債務管理現狀,陳塵肇介紹說,審計機關已向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議:建立規范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規擔保,切實加強對BT、墊資施工、信托、融資租賃等融資方式的監管;把政府負債作為評價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和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據,將地方政府性債務狀況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問責范圍;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完善城市公用事業服務價格形成和調整機制;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妥善處理好在建項目的后續融資,防止因資金鏈斷裂出現“半拉子”工程。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王世元:生態空間被擠壓 美麗中國需要紅線】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認為,目前各類生態用地變化,顯示了我們生態空間日益被擠壓的嚴峻狀況。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占用等因素,全國草地減少1.6億畝;灘涂、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這些土地資源一旦消失就再難恢復,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局部地區鹽堿地、沙地增加較多,顯示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紅線的強調是英明的。要像堅守耕地紅線一樣,呵護美麗中國的生態紅線。
摘編自:新華網
【汪振軍: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從業者擁有良好的心態】
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指出,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從業者擁有良好的心態。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體。作為產業,它有物質性的投入和產出,按市場的要求必須營利,否則無法可持續發展,因此,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有其合理性。但藝術是一種特殊產品,它面向和影響的是人們的精神和心靈,是非功利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品的藝術價值又不能完全等于文化產品的市場價格。文化產業要深入人心就必須向人們提供藝術精品,而藝術精品是藝術 家生產的,藝術的非功利性要求藝術家切忌急功近利的心態,要有長遠目標和終極關懷。現在文化產業之所以出現虛熱現象或泡沫現象,就在于一些文化從業者熱衷于眼前功利、急于求成。要真正使文化產業有氣色,首先要求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有“澄懷味象”的審美心境和“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定力。為了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而不計得失,才有可能達到“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摘編自:光明日報
【曾天山:社科研究經費——不夠用 不好用 不能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曾天山認為,目前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在科研經費使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經費不夠用。一是總量不足,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總任務不相稱。二是單項經費與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差距過大。三是課題沒有細化,只有層級區分而缺乏類型區分,給從事應用研究的課題帶來極大困難。四是政出多門,不多的社會科學研究經費分散在各個部門,橫向上分散在中央國家部門之間,縱向上分散在中央和地方,投放項目過多,使用分散。五是課題申報門檻低,非專業人士大量涌入,造成了僧多粥少。
第二,經費不好用。一是時間上不好用,如課題經費要求在規定年限內完成,有的課題甚至要求一年內完成,不能按時用完就收回。二是經費使用項目不好用,如出國研討費用需要層層審批,雖承認專家勞動貢獻,但在專家費用比例上嚴格限制,不符合社會科學研究專家智力費用比例越來越大的趨勢。三是報賬手續上過于繁瑣,規定必須有發票為報賬依據,要求越來越細致,層層簽字。
第三,經費不能用。一是不承認課題組的勞動貢獻,社會科學研究需要個人付出極大的時間精力,目前的制度設計是建立在課題組個人義務勞動的基礎上,這只對需要晉職升級的中青年研究者有吸引力。二是不補償單位資源使用費用,如圖書、資料、辦公室、會議室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水電氣消耗。三是許多必然發生的項目不能報銷,如不能支付國外專家的費用和出國會議費用,不能報銷餐飲、通信等費用,不能支付調查訪談對象和數據收集者的報酬,而這些恰恰是提高研究質量所需要的。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