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府改革、階層流動缺失導致社會病、漲工資與分工資、中國的公共外交、管理與人性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汪玉凱:增設直轄市,推動政府五級變三級】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在談到政府改革時認為,政府改革往縱向行政層級調整方面推進,已經非常緊迫。原因是:第一,如果縱向五級政府不進行整合,很難建立起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目前,中國是五級政府、五級財政,各個部委掌握了290多項專項轉移支付,從縣到市再到省,都“跑部錢進”,只有變成三級政府、三級財政——中央財政、省財政、縣市財政(鄉鎮不設財政),才有可能建立相對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第二,五級政府,特別是縱向不扁平化,上級政府對下級約束性很強。所以,市管縣體制必須改掉。第三,從客觀條件看,也具備了加快精簡政府層級的可能。現在交通非常發達,很多地方的縣委書記當天到省政府開會沒問題。并且信息化程度加深,電子政務使信息傳遞手段發生歷史性變化。
在他看來,應該通過新增直轄市將中國的省級行政單位增加至40個,為行政上推進省直管縣創造條件;并虛化鄉鎮這級政府,將其變為縣級政府的派出機構,從而形成三級政府體系。
摘編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張翼:階層流動缺失是導致“社會病”存在的一個原因】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翼認為,社會結構和分層是社會學研究的傳統課題,階層流動問題研究是其中的一個熱點。學者指出,當前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導致底層社會向上流動乏力,如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與專科院校,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存在明顯的階層差異。教育機會公平逐漸喪失成為社會流動之憂。還有學者指出高房價影響社會流動,一方面高房價影響社會流動,催生大量房奴,降低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房價升高會阻礙勞動力流動,尤其是青年人的擇業流動,大學生及農民工群體無法更好地進入城市生活,阻礙了地區間人口流動。還有學者指出,流動性缺失是導致“社會病”存在的一個原因,如社會擁堵問題,大量底層社會群體有向上流動的需要,而現實中流動渠道狹窄,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必然導致社會擁堵。學者還指出階層固化進一步加深,處在上層的社會和處在下層的社會同時出現流動乏力的情況。
摘編自:北京日報
【孫詠梅:漲工資重點應放在初次分配 分工資“提低控高”縮小差距】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孫詠梅撰文稱,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更加引人關注。除了“漲工資”,人們也更關心“分工資”,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有的學者認為,收入分配應“公平”優先,采取“提低控高”的辦法以縮小差距。有的學者認為,對于我國不斷加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應該認識到我國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初次分配上。對于二次分配,應把重點放在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上。有的學者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包括:健全完善市場,早日形成生產要素的供需雙方公平競爭的環境;保障農民工城鎮化過程中的合法權益;消除勞動力市場上不對稱行為;在工資、福利、升遷機會等存在差別的狀態下,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擴大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讓更多的人都能得到同等受教育待遇,使勞動者有更好的機會升遷;鼓勵創辦小微企業。
摘編自:北京日報
?? 【方明江:后改革時代的五座大山】
方明江撰文認為,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改革進程劃分的一個重要標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不計成本粗放型發展的一種否定。由此將1978年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這個階段界定為前改革時代,科學發展觀提出以后的時期可以界定為后改革時代。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讓這種區分更加的明顯。前改革時代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物質供應短缺的矛盾。后改革時代面對的五大矛盾分別是:第一,數量增長與質量增長失衡的;第二,城市的快速發展與農村相對落后的沖突;第三,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利益沖突的激化;第四,過度壟斷與過度競爭的矛盾;第五,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矛盾。
摘編自:中國改革論壇網
【陳明哲:管理的本質是要抓住人的本性】
國際管理學會主席、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教授陳明哲在“文化雙融”理論中提到:現代世界已經由“西方領導東方”轉向“西方遇見東方”,新一代領導者必須能融合東西方文化,兼容合作與競爭,平衡社會利益與私人利益、人際信任與法律關系、團隊合作與個人成就。“雙融”的本質是整合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東方與西方、國際與本土、盈利與非盈利、高科技和制造業等等。他認為:第一,我們應該有更寬闊的心胸來面對即使是對立的概念,跳出非此即彼的觀念,得到“又此又彼”的概念。第二,我們要在兩者之間挑選出好的部分,揚棄不好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做到又中又西,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管理的本質是要抓住人的本性。正如《中庸》提到的“率性之謂道”,無論東西方,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你雖然吃辣,他雖然嗜咸,但我們若能抓到飲食的核心,基本都是一樣的,這就是世界大同的“同”,就是抓住了其中的“同”。
摘編自:文匯報
【莫盛凱:中國的公共外交過于偏重文化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莫盛凱指出,公共外交在中國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但其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誤解與幻想。作為一種外交活動的公共外交是現代大眾政治發展在對外關系上的表現。公共外交的發展正在從強調“公眾”走向強調“公共”的新公共外交階段。作為公共外交理論硬核的國家形象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實踐中的國家形象與國家利益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中國的公共外交應當堅持國家利益高于國家形象的取向。成功、主動的公共外交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統一,中國的公共外交過于偏重文化途徑,但造成當前中國公共外交被動的原因主要還是戰略性和價值觀層面的。隨著中國的社會性成長,新公共外交在中國越來越具有現實性,如何既充分發揮各種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公共外交的熱情,又能保持公共外交的公共本性,將是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編自:《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