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聲音
@妙宇星空 :鄉愁是童年的一段回憶,它與特定的時空相關聯;鄉愁是老家門前的一棵樹,是自己生命過程的參照物;鄉愁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地域空間網絡,正在被虛擬和片段化的社會空間消解;鄉愁是鄉村和城市的共同思念對象,因為時間是唯一公平的法則;鄉愁的重要載體是建筑。
@ARCH-李金明: 中國文明源于鄉村,現代化的造城運動,使人們失去了鄉村,對故鄉的回憶只能存在腦海當中。過去,人們生活在鄉村,安于鄉村之美,將之看成他們的精神家園。現今,人們離開或者失去家園后,對它產生無限的追憶和向往,并在心中形成記憶的美感,那山、那水、那人。
@熊在四年: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詩意的概念融入城鎮化建設的理念之中,不但體現了國家對民俗傳統和自然生態的尊重,也是對地方推動城市化建設做出的行動規范。
@巢湖的湖水:國家倡導農村城鎮化是好事。鄉愁在鋼筋混凝土的時代已經越來越淡了,唯有佳節倍思親。
@一秒鐘一萬個年頭:沒有鄉村的現代化和城市化是危險的。這不只在于來自鄉村的一些樸素觀念可以哺育城市,還在于鄉村可以分解城市的極端化發展,避免它們膨脹成一個個碩大的怪胎。就像今天的北京,攫取了太多的資源,以至要限房限車,在肥胖癥之后又添了厭食癥。
@熊培云:鄉村給“中國畫”留白。
@北方小米:幾千年來,人們一直住在村子里。近幾百年,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們離開鄉村在城市安家落戶。現在每年成千上萬的人們繼續這一偉大歷程。所謂的鄉愁,大多是第一代移民生活方式不適應的心里反應,不超過二代人生活方式就完全融入城市。后者的鄉愁完全是文藝化的。
@fengfeixue0219: “鄉愁”的鄉是指故鄉,而不是鄉村。只有沒經歷過城鎮化的才會吧故鄉和鄉村等同。
@情系六家畈: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到處拆遷組合,統一形式的規劃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尤其應該保存那些有一定歷史價值的老街建筑、河塘、老橋,以及一些標志性路標,這樣可以勾起人們心底的那份記憶,燃起人們對故土的那份真情。回望故鄉,游生一種歸屬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