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此前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這樣具有人文關懷的表述不絕于耳。它意味著,新型城鎮化將進一步強調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路徑——
23日至24日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突出特色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不久前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也提出,“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怎樣才能讓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真正惠及群眾,讓群眾過得上好日子?
“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配合
新型城鎮化體制方面要構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發展模式。到底是聽市場的還是聽市長的,現在有定論了
今年,河北省南皮縣葉三撥村的村民沙永亮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用自己所有的積蓄并貸款30萬元,在滄州市區買下了一所80平方米的房子。他的愿望是希望正在市里上職業學校的兒子將來能夠在城市工作、安家,過上好日子。
“近些年,村里已經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小伙子找對象,必須要在城市里有套房子,否則免談。”沙永亮說的這種現象并非葉三撥村的個案,北方的很多農村都存在類似的現象。
“農民‘進城’的強烈愿望,會促使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自然而然推進城鎮化的進程。”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新型城鎮化體制方面要構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發展模式。有形之手、無形之手必須兩兩配合,兩條腿走路。”
根據世界銀行預測,未來20年中國城鎮化率會從52%上升到70%,期間會帶來無限的商機。人流、物流、錢流、信息流、能源流高速增長,人、業、錢、地、房五大要素流加快流轉,吃、穿、住、用、行五大方面需求大大提高。但在專家學者看來,這也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最難、最核心的問題。
“到底是聽市場的還是聽市長的,現在應該有定論了。”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尹成杰表示,政府不應作新型城鎮化的主導,發展的主導力量應該是市場。推進新型城鎮化,應尊重客觀規律,讓市場在城鎮化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市場決定商品、服務和要素價格,讓市場主體平等競爭、自主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