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
【原文】
會議指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解讀】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比娼ǔ尚】瞪鐣?,難點在農民,重點在農村。現在看,我們城里人大多數都小康了,現在真正還有貧困人口、收入差距比較大的,主要在農村,特別是中西部的農村。農民能否順利地過上小康生活,關系著我們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還是拖著“短腿”的小康,是高質量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實現了共同富裕的小康,還是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的小康。
過上好日子、富日子、體面生活,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最大的夢想。要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工資性收入持續增加;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促進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加快推進農村改革,創造條件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讓農民通過自己辛勤勞動,也能進入小康。
6、幫助3個“1億”落戶城鎮
【原文】
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突出特色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解讀】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向城市轉移的農民類型,主要分為流動人口、失地農民和在地農民。根據他們市民化的方式,又可以將農民市民化的路徑分為“被動城鎮化”和“主動城鎮化”兩大類。被動城鎮化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導推進,通過“征地安置”,實現農村土地的城市化和農民身份的“農轉非”。而主動城鎮化則指農民自主選擇進入城市的城鎮化過程。對大規模進城的農民群體來說,要完成市民化的過程,必需滿足三方面的基本條件:一是在城市生活的物質基礎和一定的保障;二是能夠順利渡過城市適應期,形成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是農民與土地的聯結足夠弱化,和城市接納制度的形成。對此,一是建議未來戶籍制度改革應逐步轉換戶籍功能,把人口登記和公共服務的功能放在首位;二是“就地市民化”或“就近市民化”,讓部分農民到中小城鎮進行市民化。
?。ū疚挠扇嗣袢請蠛M獍嬗浾?羅蘭 周小苑 趙鵬飛 宦佳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