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13年全年經濟增長為7.6%,物價穩定在2.5%的水平。代表著生產者的物價指數連續負增長長達兩年,經濟回穩主要依靠傳統的地產投資、外貿回升和加大政府基建支出,新的轉型增長如信息消費、醫療消費的發展需要時間。而在貨幣方面,金融機構的期限錯配風險開始暴露,地方債問題逐步顯現,去杠桿的貨幣收縮壓力已經發生。美歐經濟復蘇一方面帶動了中國的出口,但發達國家的復蘇也導致新興市場國家資金外流,從資產回報率角度看,中國的長期資金外流和短期國外資金流入跡象明顯。2013年人民幣保持了溫和升值的態勢,但外匯占款出現連續下降,單邊流入已經減緩,可能逼迫金融體系進一步緊縮。
中國穩增長的“底線”政策思路穩定了經濟增長的預期,并同時提出了調結構、促改革的新思路。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意味著需要通過經濟結構性改革,逐步消除非均衡發展累積下來的風險,走向較均衡的經濟結構。然而結構調整和改革,將直接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即結構性減速。平衡“調結構、促改革”與經濟減速方面的政策操作非常重要。
對于2013年中國經濟運行分析如下:
第一,工業回升,但實體通縮依然。2013年第三季度工業開始回升,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超過50%,上升趨勢明顯,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接近10%這一中國工業長期增速下限水平,經濟已經出現了企穩跡象。反映生產者價格水平的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持續兩年為負值,意味著實體經濟一直處于通縮狀態,應大量去庫存和產能,但很多企業只存在去庫存,而去產能則一直步伐緩慢,這與地方稅收返還、金融支持等有關。在產能不能有效退出的情況下,財政、金融資源的大量持續流入和補貼,阻礙了工業部門調整,并將成為今后幾年困擾經濟有效復蘇和工業部門經濟效益提高的主要問題。
第二,出口回升,投資靠地產和基建,消費下降。
與2012年同期相比,三大需求中出口復蘇比較快。出口下半年復蘇的原因是:歐美經濟走穩帶動了中國出口,圣誕采購將進一步推動2013年外貿復蘇步伐;貿易條件改善,盡管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雙雙走高,但進口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貿易條件改善,出口加工企業利潤回升;出口退稅政策下半年仍有7000億元額度可供使用,出口成為2013年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
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仍主要靠地產和基建投資,這種投資模式的可持續性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政府、企業負債過高,而且利率水平也處于較高的階段,金融風險不斷累積;社會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外商投資下降,企業自主投資意愿下降,制造業投資下降很快,服務業投資領域的更多開放很重要;房地產作為地方經濟的支柱,一直存在非常高的風險。
導致2013年消費增長下滑的短期政策因素是新一屆政府加大反腐敗力度、公款消費大幅下降等。長期制約因素主要是:經濟減速會直接導致收入預期下降,降低消費;由于收入差距大、福利覆蓋水平低,導致居民消費傾向下降;財富效應低,中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房地產、儲蓄和股票等,房地產價格畸形已經是拉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股票市場熊霸全球,投資者資產縮水,而儲蓄利率自由化推動居民儲蓄收入有所增加,對消費有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