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型城鎮化、 反腐倡廉、思想解放、房產稅、美國農業發展、法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吳敬璉: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解決體制缺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著名市場經濟學者吳敬璉:從亨德森等學者的研究報告中,總結出來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解決體制缺陷的要點:一是改變各級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動城鎮化的辦法,通過市場運作和政府的土地利用規則提高城鎮化效率;二是像《決定》所說的,建立跨城鄉的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市場,以便使資源流向效率和投資回報最高的地方;三是要改革行政層級制度,重新界定市場的職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稕Q定》提出了新的改革計劃和規定,我認為這些規定都是有利于推行更有效率的城鎮化的。當然,這些規定設想都很好,寓意都很好,但是推行起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摘編自《中國經濟周刊》詳細》》
【唐鈞、饒文文:官員形象危機的多發、高發群體為基層官員】
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鈞,研究人員饒文文指出:從危機整體看,基層官員為官員形象危機的多發群體.雖然高層官員形象危機被曝光的比率有很大增加,但基層官員仍是官員形象危機的高發群體,在研究中心的2013年三季度全國官員形象危機典型案例庫中共140例,數量上占全庫的81%,并且表現多樣、問題嚴重。涉案基層官員既有政府部門的、黨委部門的,也有人大、政協的。問題也是多樣化,貪腐問題、失職瀆職、性丑聞、造假和“枉”法行為等均有涉及。
從消極腐敗行為看,違反“黨的八項規定”的多為基層官員.黨的“八項規定”出臺后,中央和各地政府加大了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車私用等公款濫用的消極腐敗行為的查處力度,致使消極腐敗行為被曝光的數量有較大幅度增長。在2013年三季度全國官員形象危機典型案例庫中消極腐敗行為有31起,而涉及基層官員的有24起,占78%。這說明黨的政策規定往往在基層被貫徹落實得不到位,而加強對這類行為的查處無疑給各位官員敲了“醒鐘”。
摘編自《小康》雜志詳細》》
【潘維:蘇聯失敗的最大教訓 思想解放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鳳凰衛視出版中心主筆潘維認為:蘇聯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思想戰爭是符號戰,抽象的符號概念是思想戰爭的主要武器。為什么說是“戰爭”?因為如同虛擬經濟可以打垮實體經濟,虛擬政治也可以打垮實體政治。在意識形態之爭中,符號就是槍炮,就是權力,就是財富?,F今流行的符號概念是西方開出的治理社會的“藥方”,一方治百病。如果病治不好,不可能歸咎于藥方,只可能歸咎于患者,抽象的符號概念不可能“錯”。信息時代,符號通過媒體、網絡漫天飛舞,沒有哪個國家是安全的。因此,居安思危,這是全球化時代所有國家求生存的必要心態。而思想的解放、符號概念的不斷推陳出新,成為一個國家求安全的重要手段。要知道,連蘇聯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都能瞬間衰亡,哪個國家不可能呢?
同樣,中國未來如果失敗,很可能也是敗在思想戰爭,是從政治話語權的喪失開始的。一些人認為,中國必須放棄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必須形成利益集團,讓利益集團公開博弈,然后政府被強勢的集團捕獲,拋棄民本思想,不再服務全體人民的福祉。現在,這套話語系統已經滲透在我們語境特別是互聯網語境中。
摘編自《紅旗文稿》詳細》》
【范子英:房產稅收入要用于地方公共服務的提供】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范子英認為:未來推廣房產稅時,至少要謹慎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在征收模式方面,應該采用世界上通行的“寬稅基”模式。如采取“寬稅基”的模式,即使實行0.5%的最低稅率,房產稅也能夠達到一半的土地財政收入水平,如果房產稅稅率提高到1.5%,則完全可以替代土地財政收入。
二,在減免稅的抵扣環節,應該以人為標準,而不是家庭為標準。以家庭為標準的抵扣,會導致很多家庭出于避稅的動機而選擇分拆或者組合,如通過“假離婚”的方式獲得更多的稅收減免等。在具體的稅率設定上,可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采取不同的稅率。
三,房產稅收入要用于地方公共服務的提供。房產稅屬于“使用者付費”,即居民享受了當地的公共服務,這些稅收相當于對這種公共服務進行付費。因此房產稅收入不應投入到保障房建設,而應該用于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從而糾正我國地方財政支出中長期存在的“支出偏向”問題。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劉麗偉:美國靠信息化發展精確農業】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遼寧省委黨校教授劉麗偉認為:信息革命給美國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首先,網絡化減少了農業生產及經營風險。一方面,眾多農業公司、專業協會、合作社和農場,通過普遍使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能夠及時、準確、完整地獲得市場信息。另一方面,數字農業的全程化、自動化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數字農業將數字地球技術與地理學、農學、生態學、土壤學等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從耕地、播種、灌溉、施肥、中耕、田間管理、植物保護、產量預測到收獲、保存、管理的全過程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以實現農業生產的信息驅動、科學經營、知識管理及合理作業,從而達到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保證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王 雷:案件事實形成與民法學方法論體系的完善】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王雷認為:司法三段論的小前提民事案件事實形成環節蘊含了民法學方法論的豐富命題,亟須歸納提煉。民事案件事實的訴訟形成實際上是從生活事實到民事法律事實再到當事人描述并由法院認定的“作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過程。生活事實不能當然引發民事權利或義務,它必須先上升為能夠涵攝到民事法律規范構成要件之下的民事法律事實。我們應警惕法律中心主義觀點的遮蔽,防止民法對社會生活的過度介入,協同法律規范和非法律規范在社會調整中的角色功能。民事法律事實在民事糾紛解決過程中以“作為陳述的案件事實”出現并與民事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發生連接,以引發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法律后果。妥當運用民事證明責任規范對“作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認定并非簡單的事實判斷問題,而是包含對當事人之間證明責任及事實真偽不明時敗訴風險分配的價值判斷問題。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