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持產業升級、城市功能調整“雙輪驅動”人口管理,“城業聯動”須“量水而行”。
在產業調整方面,逐步建立起產業退出機制和產業準入制度,著重淘汰調整低端產業,控制低級次產業吸納流動人口的規模;在城市功能定位上,根據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方向和功能定位,統籌考慮中心城與新城的協調發展,強化“城業聯動”,推動新城由“居住型”向“綜合型”轉變,合理布局各類各級公共服務設施,提高人口服務能力。同時,應“因地制宜,量水而行”,即要將水資源承載量作為支撐城市發展和人口規模的決定性因素,最終實現人口、產業、生態的良性循環。
2、強化人口管理頂層設計,建立分級分類人口有序管理長效機制。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不僅需要頂層設計,還需要建立制度化的“部門聯動”。盡早建立以人口有序管理為導向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和會商制度,降低因政策沖突導致區域流動人口過度聚集的政策成本,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行為,還原流動人口正常的就業成本和生活成本;強化以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為導向的部門統籌機制,降低因政策設計和執行漏洞導致人口流動成本費用不實的問題,例如,盡快出臺違法居住和出租的處罰性法律法規等;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稅收、規劃、市場、福利、信息等各種手段,吸引人口主動登記和接受管理,實現人口有序管理。
在頂層設計的同時,還要對不同人群采取分類分級的管理措施,明確重點管理的對象和區域。對于流動人口,要寓管理于服務中,加快實施居住證制度并推進流動人口聚集區的拆遷改造;對于市內人戶分離人口,可考慮給予一定補貼,鼓勵實現人戶一致,重點解決人戶分離帶來的社會管理問題;對于各級政府,應逐步明確其在人口管理中的職責和績效考核標準,把經濟增長指標同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指標有機結合起來,以實現全市人口規模的適度發展以及人口分布和人口結構的優化。
3、樹立“三為”服務理念,推進流動人口城市融合。
流動人口既貢獻于北京的城市建設,又減緩了戶籍人口的老齡化進程,但個人發展卻遭遇體制障礙和政策壁壘。為了讓流動人口共享北京城市發展成果,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相關部門應在做好“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控人”的基礎上,向“民生為本、服務為先、融合為要”的“三為”工作理念轉變。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與戶籍管理、勞動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制度的銜接,形成部門協同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工作合力,真正實現流動人口經濟立足、社會接納、身份認同、文化交融的一體化發展。
4、加快人口計生部門職能轉變,實現由“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務”轉型。
2013年推行的衛計大部制改革要求全面推動人口計生部門的職能轉變。北京市作為長期處于超低生育水平的超大城市,應盡快實現“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務”的轉型。根據人群需求,調整人口組織管理方式,逐步完善特大城市的生育政策;繼續貫徹 “幸福家庭,和諧人口”的核心理念,打造完整的人口與家庭公共服務體系,切實提高家庭發展能力;完善人口動態信息,使人口數據成為監測社會風險的重要風向標。
北京人口發展研究報告(2013)
核心要點
本研究報告重點對2012年北京市人口發展的關鍵特點和重大挑戰進行了深入研究,基本判斷:人口增速趨緩、流動人口占比增加、人口素質改善、出生率回升、少子化與老齡化并存以及核心區人口密度不降反增,人口問題對北京市的環境保護、經濟轉型、城市融合、社會管理以及城市安全帶來巨大壓力,同時,人口計生工作也面臨重大轉型。
本研究報告認為:未來應堅持產業升級、城市功能調整對人口管理的雙輪驅動;強化人口管理頂層設計,建立分級分類的人口有序管理長效機制;樹立“三為”服務理念,推進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合;加快人口計生部門職能轉變,實現由“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務”的轉型。
閱讀延伸
北京人口發展研究報告(2013)揭示了北京人口發展的一些具體特征:
戶籍人口總量穩步小幅增長
2000年全市戶籍人口規模為1107.5萬,2012年增至1297.5萬,12年間年均增長15.8萬,年增幅基本穩定在14萬至20萬。2011年戶籍人口年增量為20.1萬人,創近10年來的最大值,而2012年為19.6萬人,與2011年相比略有下降,這與北京市實行戶籍指標調控人口規模等措施有關。
冀豫魯來京流動人口多
從流動人口來源地來看,河北、河南及山東三省來京流動人口的比例最大,分別達到22.13%、13.91%和8.49%,其次是安徽、黑龍江、湖北和四川。可見,來京距離、流出地的人口規模以及剩余勞動力狀況是影響北京市人口流入量的重要因素。
務工經商是遷移主因
從流動人口遷移原因來看,務工經商是主因,家屬隨遷居第二。2000年,流動人口“務工經商”的比例為67.6%,2010年該比例進一步上升至73.9%,且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在務工經商的流動人口中,“鄉-城”流動比例很大,2010年為76.10%,“城-城”流動的比例為23.90%;從職業構成來看,流動人口在流動后實現了職業構成的“非農化”。
流動人口聚集于傳統服務業
根據普查數據,“專業技術人員”的從業構成由2000年的5.32%上升到2010年的13.1%。不過,在京外來從業人員的職業構成依然以“商業、服務業人員”為主體,從業比例由2000年的43.16%上升到2010年的48.1%。從行業結構來看,2010年在第一、二、三產業就業的流動人口比例分別為1.5%、27.5%和71.0%。從行業小類來看,流動人口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分別占29.5%、17.7%及9.2%。這樣的就業結構與北京市存在巨大的相關就業崗位需求和就業機會密切相關。
少子化與老齡化并存
從少兒比例來看,北京市14歲以下人口,2000年為13.6%,2010年急劇下降為8.6%,2012年達9.4%。國際上通常認為,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為“超少子化”。從常住老年人口比例來看,2000年北京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為114.2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4%,2012年為190.4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9.1%。
家庭戶規模日趨縮小
從家庭戶規模來看,隨著少子化和老齡化的加劇,家庭戶的平均戶規模日趨縮小。2012年常住人口家庭戶以二人戶為主,占30.9%,其次是三人戶占29.8%,一人戶占22%。家庭戶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將對家庭養老和照料護理等產生重大影響。
戶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
2011年戶籍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為14.1%,2012年進一步上升到14.6%,人數達到187.9萬人。國際上通常認為,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4%,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超過20%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近些年,少子老齡化導致的養老問題逐漸由隱性轉為顯性,人口老齡化引發的社會經濟問題將逐步凸顯。(季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