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府與市場關系、既得利益集團、人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政府審批、國家治理體系、中國養老制度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喬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條件保障】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喬榛認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借助轉變政府職能這一條件。這其中包含的基本關系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一個難點。所謂難點,不僅因為我們的政府和市場關系要面對銜接好市場的微觀調節和政府的宏觀干預問題,而且還要擺正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的地位。中國自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是不斷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逐步構建起一個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其推進的程度都離不開政府職能轉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個條件。
在中國漸進式改革過程中,政府掌握著改革的節奏。這被實踐證明是一條穩定而有效的改革道路。轉變政府職能,并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就必須圍繞打破利益固化集團來尋找轉變政府職能的出路,其核心在于為政府職能進行科學定位:在宏觀上,政府應該執行宏觀調控的任務,為此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在微觀上,政府應該集中于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
?。ㄕ幾浴豆饷魅請蟆?a >詳細》》)
【金碚:中國企業投資競爭比的是對政府審批的競爭】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表示,中國企業在投資上的競爭,其實比的是對政府審批的競爭,而不是看項目本身。取消和下放投資審批權,考驗的是政府對市場配置能力的信任程度如何,這是一個需要通過改革來解決的體制機制問題。中國通常存在父母官思維,一旦一個行業出了問題,大家都會覺得是政府沒管好。這個觀念需要改,尤其是政府部門,應該相信市場的力量。
?。ㄕ幾浴督洕鷧⒖紙蟆?a href="content_9719262.htm">詳細》》)
【吳敬璉:要小心既得利益集團阻撓改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指出,回望一下過去的30年的歲月,對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是執政黨、政府和大眾,形成一種共識,能夠有比較強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來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重大成就的根本性的原因。十八大通過決定大家都表示擁護,十八屆三中全會這個決定公布以后,這個支持的群眾的聲音就更強烈了。要警惕因為它到底現在這個意識形態方面的障礙,也許比八十年代要小一些,但是既得利益方面的障礙,也許比那個時候要更強。現在這個既得利益可是不得了,那個權力能夠尋租,這個數額是大的不得了。
從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兩個字的變化整整用了二十年。目前,改革最大的阻力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來自多年高速增長過程當中形成的既得利益者。仰仗公共權力或資源而獲得既得利益的群體正在考驗著中國改革的決心。
?。ㄕ幾裕貉胍暋督洕胄r》詳細》》)
【華生:人的城鎮化是第四個十年中國經濟繼續高速成長的根本】
華生認為第四個十年和更長的十年,中國經濟要想繼續高速成長,最根本的是靠人的城鎮化。是靠幾億的中國人,從生產率很低的農業部門轉到第二和第三產業上來,從原來簡單的加工能夠經濟升級,人的城鎮化的核心就是這幾億人民中,現在是2.5億,加上加速是4億多,有六七億中國人民轉化為城市市民,包括他們的后代成為我們以后升級的經濟的合格的建設者。這是今后十年到二十年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基礎。不奠定這個基礎,我們的增長一定會下來。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的決定提到了相關的問題。但是,也應該說人口城鎮化的問題,戶籍制度改革的問題,并沒有引起媒體的重視,炒的最熱烈的是土地。在我看來,土地這一部分的表述,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誤讀和最多的歧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摘編自《經濟導報》詳細》》)
【竹立家:改革面臨“重新適應”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指出,人類文明面臨著一個“重新適應”的問題,各種文明都呼喚著社會體制改革的重新調整和適應。西方國家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為了適應新的文明趨勢,就一直在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90年代為克服新自由主義改革所帶來的“社會毛病”,英國又開始了“第三條道路”的改革探索,在西方理論界風靡一時。當然,從目前看來,這些改革嘗試并沒有最終解決它們的社會問題,而體現為一種“問題循環”,頻繁上演著社會危機。
中國的改革開放幾乎與西方新自由主義改革同步,本質上也是對文明發展“新趨勢”的有效回應。我們說“改革開放”,事實上是指“改革”與“開放”一樣重要。開放不僅是指在經濟體制上要學習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也指在思想觀念上要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特點,虛心學習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好東西,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時至今日,什么樣的價值和制度是實現人類幸福應該追求的“終極價值”也沒有定論,制度競爭還處于一個過程之中。
(摘編自《新經濟導刊》詳細》》)
【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的六條路徑】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提高國家治理的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六點:第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沖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第三,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第四,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先進經驗。第五,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最重要的還是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第六,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主義流毒。良好的國家治理,制度是決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質也至關重要。
?。ㄕ幾浴吨袊嗄陥蟆?a >詳細》》)
【鄭秉文: “混合型”統賬結合是中國養老制度改革新思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鄭秉文撰文稱,多年的研究使其越來越覺得現行制度的融資方式和給付公式都已不可持續,認為名義賬戶制是養老制度目前可供選擇的一個重要出路。通過它,可以走出做實賬戶的兩難困境,可以免除連續多年人為調節待遇水平的“外力干預”,可以一攬子解決諸如統籌層次太低、投資體制嚴重不合理、收益率低下、異地轉續社保關系的便攜性障礙、覆蓋面難以迅速擴大到全體經濟活動人口、做實賬戶需要巨大的轉型成本、碎片化地方割據造成基金監管困難、資本市場不發達等等幾乎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目前這些困難之所以難以一攬子解決,是因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簡單相加”的統賬結合制度與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嚴重沖突。利用名義賬戶思想,將當前“簡單型”統賬結合制,順勢改造為“混合型”統賬結合制,上述一切枝節問題將迎刃而解。
?。ㄕ幾浴稇鹇耘c管理》詳細》》)
【徐前進:西方盧梭觀的轉變 由瘋子到思想家】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徐前進認為,盧梭是病人,也是一個啟蒙時代的孤獨者,這對西方現代的盧梭觀有所沖擊。1764年,盧梭和親岑多夫談及《新愛洛漪絲》,強調其中講述的是他本人的故事。這是一部關于身體話語的作品,寫作時身體糟糕,病痛發作時,身體感受是敘述主題,《懺悔錄》、《盧梭評判讓-雅克》和《漫步遐想錄》是對身心之苦的訴說,由此造就了浪漫派盧梭。健康時,身體話語減弱或消失,盧梭更多關注外部世界,1758—1762年寫的《愛彌爾》和《社會契約論》論證嚴謹,具有啟蒙風格。盧梭的寫作及其從啟蒙者向浪漫派的轉變背景是其本人殘酷的生命體驗。
盧梭被譽為法國革命精神之父,因為他提出契約理論、公民宗教和主權者概念,而疾病是新的分析視野。盧梭的病在破舊立新的時代有了政治和宗教內涵,1778年后,瞻仰其墓地的潮流經久不衰,像是去接受先知的啟示,同情苦難的心理是盧梭進入革命語境的前提。病痛之苦源于追求真理以及舊制度的壓迫,于是宗教或政治意義的形象遮掩了生命意義的形象。
?。ㄕ幾浴吨袊鐣茖W報》詳細》》)
【理論學術熱詞解析】
【“混合型”統賬結合】所謂“混合型”統賬結合的“混合”二字,意指:(1)將名義賬戶的基本原理應用于現行統賬結合的制度框架之中,以保持現行統賬結合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2)將個人和單位繳費統統劃入個人賬戶“混合運用”,雇員和雇主的繳費全部歸屬賬戶持有人;(3)將參保人職業生涯中的DC型(繳費確定型)融資方式與退休后DB型(待遇確定型)的終生退休金“混合使用”,旨在克服二元結構的制度不適應性,保持退休金的替代率水平……詳細》》
?。ü饷骶W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