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胡家勇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了新一輪改革的大幕,《決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處于“攻堅期”和“深水處”的中國改革確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方面,有許多重大理論創新。
把對現代市場經濟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理論高度
《決定》提出,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在黨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出的,標志著我們黨對現代市場經濟內在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堅定決心,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科學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邊界,是構建經濟體制時必須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我們黨對市場經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突破思想束縛、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過程。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就對市場和價值規律等有關市場經濟的理論問題提出了新的認識,提出“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黨的十四大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對于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新的突破,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基礎性作用”提升到“決定性作用”,“兩個字”的變化,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經驗和理論創新的科學總結,反映了世界各國在謀求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必將對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理論上講,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有其他方式難以比擬的優勢。市場借助價格信號傳遞復雜的經濟信息,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作出理性選擇,促使生產要素不斷優化配置;市場具有強大的激勵功能,能夠“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場具有“涓滴效應”,通過動員各類要素,創造就業崗位,使勞動者獲得增加收入的機會,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市場借助競爭機制,優勝劣汰,促進創新,誘導結構變遷,促進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的提升。
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場”和“有效政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個輪子,它們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缺一不可。只有“雙輪驅動”,才是完善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把“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到了新的實踐高度要想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必須要有一個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否則就會出現“市場失靈”和“資源誤配”。現代市場體系的核心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各類市場主體(資產所有者、企業、消費者等)的自由選擇和公平競爭、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等價交換是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和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7月23日在湖北省武漢市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就明確指出“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三中全會把“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指出“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相對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深化改革還有許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我國的各類市場還沒有完全統一起來,市場分割和碎片化現象明顯。以土地市場為例,我們還沒有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受到限制,土地資源配置失誤和低效率利用現象大量存在,農民的利益也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其次,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還不完全和完善,行政干預價格形成的現象大量存在。消費品等一般性商品的價格已基本由市場機制決定,但生產要素價格以及自然資源價格仍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實價值和稀缺性,從而導致使用上浪費,阻礙了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因此,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第三,市場壁壘大量存在,商品,特別是生產要素還不能充分自由的流動,投資自由和消費選擇的自由受到限制。
我們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讓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起來,讓資產所有者、生產者和消費者擁有充分自由的選擇權,讓市場具有充分的彈性和靈活性,讓人民享有充分的經濟自由和較高的物質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