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治體制改革、領導干部如何推動治理現代化、節能減排、誠信、集體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壯道: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洛陽理工學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趙壯道在論述集體主義文化基因與中國的文化安全時認為,集體主義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的價值內核是一種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文化,而群體主義或整體主義價值觀正是集體主義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歷史表現形態,中國的集體主義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群體主義的積極內涵進行了吸收和借鑒,如愛國主義、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觀念。中國的集體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真實的集體”思想的簡單移植,而是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思想與傳統文化中群體主義的有機融合,因而當代中國,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就守護了中國傳統文化。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姚樹潔:習近平不畏難 先干了再說】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姚樹潔認為,習近平的不啰嗦,就是干實事,不把沒有干好的事情先說出來。他的特點,就是先做了再說。例如,調整結構,就必須加強貨幣與財政的管理。不是企業和地方政府想要干什么、需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這一點,李克強和他的思路是一致的。
習近平還有另一特色,那就是務實。在基本上同意收緊銀根的同時,他也不愿意GDP的增長速度大幅滑落。他提出“保住底線”,就是一種務實的思路。如果經濟增長減速沒有底線,經濟結構調整的好處,就可能被低速帶來的經濟蕭條所抵消。
(摘編自《人民論壇》詳細》》)
【葉慶豐:政治體制改革是政治權力的再調整和再分配】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葉慶豐認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世紀、新階段的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變化,向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果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不做一系列變動,就很難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所以,不斷地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又艱苦的任務。
政治體制改革說到底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再調整和再分配,是黨和政府自上而下采取一系列改變政治控制方式的措施。這種對政治控制方式的改變,必然帶來政治生態的某種不平衡,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喪失某種權力和利益,處理不當會導致政局不穩甚至會使原有的政治結構發生解體。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從來都是有風險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有改革理想和抱負的領導者們通常也都不愿意冒這種風險。但是,多年的實踐證明:政治改革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是推不掉躲不開、非改不可的。目前我國政治生活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可以預見,其解決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已經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如不加快改革步伐,則會冒更大的風險和喪失更多的利益。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摘編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5期 詳細》》)
【江必新:領導干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方法】
《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于創新。對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來說,可以積極嘗試的治理新方法有:第一,剛柔并舉并越來越多地采用柔性方法。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整治為疏導,變剛性為柔性。第二,契約化和合作規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命令為協商,變指揮為指導。第三,提供服務或社會福利。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監管為服務,變強制為利導。第四,市場化和競爭機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官辦為民營,變壟斷為競爭。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實體為程序,變“人控”為“機控”。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鮑曉倩:國土空間開發要注重“頂層設計”】
鮑曉倩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這無疑將對國土空間的優化布局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要按照十八大精神,加強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切實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構建科學合理的“三大戰略格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注重生態文明試點示范、森林城市建設,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促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形成既體現我國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地新變化,又結合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特點和基礎的農業發展格局。切實保護好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區域,恢復和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形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王群偉、周鵬:節能減排需堅持地區間“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蘇州大學商學院王群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軟科學研究中心周鵬認為,提升節能減排效率需注重并堅持地區間節能減排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在國際間二氧化碳減排方案的談判中已廣為各國所接受,這種原則應該也適用于我國節能減排目標在地區間的分解和落實。我國區域和地區間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節能潛力與減排潛力也很不相同,減排成本更是如此。因此,在將節能減排的國家目標分解到各個省區時,要充分考慮到區域性、行業性的差異,甚至是企業的差異。如果論證不夠,指標分解缺乏科學性與現實可能性,就容易導致某些地區或某些行業用高成本的方式來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王景新:影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傾向性問題及建議】
浙江師范大學農村研究中心王景新認為,當前我國農村一些傾向問題,對堅持雙層經營體制“長久不變”構成挑戰,影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運行。影響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運行的幾個傾向性問題主要有:1、輿論越來越注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農民越來越擔心土地承包經營權被剝奪;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兩種極端化傾向,正在削弱或動搖“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長久不變”的信心;3、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遭遇“農業現代化”時總是“直不起腰來”;4、忽視農民發展、農民貢獻和農民訴求,導致鄉村治理的信任危機和集體行動無效率,反過來制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運行。
黨的十八大把“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作為我國新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但當前我國社會思潮及一些傾向性地方政策,正在削弱和動搖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運行的根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一方面要堅定“三個自信”,從政策宣傳、輿論引導和觀念轉變上夯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運行基礎; 另一方面,應按照“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思路和“長久不變”的原則,著手構建長久不變的制度體系; 同時,處理好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和培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支持農民創業創新和發展農戶經濟的關系。
(摘編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詳細》》)
【杜勇、趙詩月: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興旺的不竭動力】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杜勇、趙詩月在《光明日報》撰文稱,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興旺的不竭動力。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是信譽或信任。在經濟體中,只有具備信任的基礎,資本才可以有序有效流動。同時,現代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信貸資金,有信才會有貸,試想,若市場經濟參與者不講誠信,借債不還,經濟活動將無法開展,更不要談繁榮興旺了。在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當下,農地的征占、城鎮住宅的拆遷、農民工市民化等問題的解決無一不是以社會誠信為基礎的,這既要求國家守信使百姓能夠安心,又要求百姓守信使各項改革措施能夠得到配合落實。可以說,社會誠信是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興旺的不竭動力,是推動城鎮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理論學術熱詞解析】
【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指國家文化安全,關于它的內涵在學術界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看法。從廣義上講,國家文化安全就是國家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民族認同、語言符號、宗教信仰等免于威脅的狀況。從狹義上講,國家文化安全就是國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制度、政治認同、國家形象等免于威脅。兩者的區別是后者內涵局限于政治文化,而前者內涵則更為寬泛。結合當代中國的宏觀文化結構,目前國內的文化安全突出表現為意識形態安全、價值觀念安全和民族傳統文化安全。詳細》》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