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在社會生存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一些人信奉宗教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撫慰作用。他們把自己的苦惱和苦悶投訴給神靈,寄放給神靈,那么他們內心就擺脫了心理的重壓,起到一種類似治療的作用。如此等等。盡管神靈存在只是虛幻,但如果有人通過信仰而感覺到它的存在,并因而得到心理上感情上的安慰或鼓舞,得到了價值觀道德觀上正向的指導,那么,只要有益于他的生活和幸福,有益于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就只能對他表示祝福,而不應說三道四。
記者:很多大學生都愿意主動追求信仰,但很困惑,您認為什么樣的信陽菜是正確的,才值得去信奉?在很多人看來,共產主義信仰似乎沒有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信仰更能“抓得到,摸得著”,那么,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劉建軍:我認為,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是當代大學生在信仰上的一種明智選擇。這種信仰是新類型的信仰,它不是出世的信仰,而是入世的信仰。它是理性的,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信仰,而不是以非理性、超科學為本質的信仰。這樣的信仰盡管有其本質上的優點,但它在現實中又往往有其不利或不便之處。它因為不像出世信仰那樣“超脫”,因而更容易受到現實變化的影響和沖擊。但我們不能因此逃避現實、回避矛盾,把信仰建立在想象的世界里。而應該在現實世界中,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呵護和堅守自己的信仰。
同時,我們要加強自己的信仰建設,不斷完善自己的信仰體系。我們首先要弄清馬克思主義(科學共產主義)是不是一種信仰。有同志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不是信仰。我們不能講什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我本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當然不錯,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就不能成人們的信仰。信仰有不同類型,科學的信仰也是信仰,而且是更好的信仰。如果否認這一點,就等于我們在當前的信仰競爭中主動退出競爭。我們一方面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建設,加強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特別是結合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來進行黨的信仰建設。我們要揭示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本質和規律,探索科學信仰建設的規律性。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的建構,包括信仰經典的編纂、基本信條的梳理、信仰方式的探索以及信仰教育的創新等。我們有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有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只要我們加倍努力,就會在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影響力方面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