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解放思想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改革開放始終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解放思想要能夠解放生產力,必須堅持改革開放。
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薄斑^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我們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解放出來,使現實的人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主體。這可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這篇文章,除了要不斷推進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配套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先進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體制改革。
改革是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要求,圍繞著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中心任務,不斷推進和深化的。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黨的十五大為了能夠建立健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黨的十六大指出,在這樣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下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團結在一起,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黨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增強執政的階級基礎、擴大執政的群眾基礎;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各方面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把“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作為精神狀態問題提出來,實質上就是要求全黨,在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征的整個新時期,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放思想和解放生產力上面來。
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風風雨雨,我們都共同經歷了,誰也不會忘記。最根本的是,改革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事實上,我們的改革開放盡管有許多令人揪心的問題要研究和解決,但誰也不能否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能夠獲得“魔術般”地發展,靠的是解放思想,靠的是改革開放。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實踐告訴我們,要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應該再來一次思想大解放。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更要堅持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接過黨的領導的接力棒,繼承、堅持和發展鄧小平以來歷屆黨中央的改革思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制定了中長期綜合改革的方案。
鄧小平曾經說過:“經濟上進行改革,同時相應地進行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深化改革,而且是綜合性的改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不僅堅持了這一重要思想,而且把全面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部署和推進。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因此,他提出:“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币簿褪钦f,他認為“全面改革”不是線性推進的全面改革,而是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
今年6月8日,習近平同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同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時,第一次向外界披露“我們也正在研究推動中長期全方位改革方案”。10月7日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又一次告訴大家,中國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總的是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努力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消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這些論述告訴我們,新一輪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中央政治局已經宣布,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行“五位一體”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并通過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以保障。這確實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重大改革舉措。
要完成這一全面改革的任務,更要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這是因為,社會是由各種利益需求的群體構成的,而且有的利益群體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完成社會改革這一系統工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課題。這就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我們按照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在思想方法上,要解放思想,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于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在工作方法上,要敢于創新,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學者·語萃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大使命
為了解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勢必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勢必要堅持改革開放;為了改革開放,勢必要不斷解放思想
實踐告訴我們,要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應該再來一次思想大解放
“全面改革”不是線性推進的全面改革,而是協同推進的系統工程。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
閱讀延伸
30多年來三中全會
深化的四輪改革
30多年來的4輪改革是以4個直接與經濟體制改革有關的中共三中全會為標志的。
●以農村改革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一輪改革
第一輪改革,即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首次決定開展的改革,是以農村改革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此次全會從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果斷地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當時,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十分薄弱,首先要把農業生產盡快搞上去,同時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又是計劃經濟體制較為薄弱的部分,是改革易于突破的環節。
●以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二輪改革
1984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此為標志展開的第二輪改革,是以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城市企業是工業生產、建設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擔者,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力量。城市企業是否具有強大的活力,對于經濟發展全局是一個關鍵問題。
●以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三輪改革
1993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此為標志展開的第三輪改革,是以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此次全會依據新的認識,在確定了改革的目標模式之后,提出要加快改革步伐,到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第四輪改革
2003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此為標志展開的第四輪改革,是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突破口或重點任務的。該《決定》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但目前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鞏固、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樹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