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沒有終結點 只有新起點——訪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邢賁思教授
【核心提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沒有終結點,只有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我們中華兒女多少代人的一個美麗的夢。夢在心中,路在腳下,偉大的“中國夢”要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長期奮斗才能實現。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是理論聯系實際,而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恩格斯曾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近日,記者就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等問題采訪了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邢賁思教授。
俄國革命給中國指出了一條新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結出豐碩的果實,這是一種偶然現象,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請您談一談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背景。
邢賁思: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原來的封建社會,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的侵入使得民族矛盾尖銳化,民族危機空前深重。當時,國內的社會矛盾很嚴重,中國人民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中國一些先進分子就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救亡圖存的道路,并先后采取了三種社會運動的形式:第一種就是舊式農民革命,主要是太平天國起義;第二種就是改良主義,從洋務運動一直到戊戌變法;第三種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就是屬于這樣的一種革命。但這三種社會運動都沒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救亡圖存的問題。這三種社會運動形式雖然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不能夠根本解決問題。所以中國人民必須另辟蹊徑,找到一條新的道路。正好這個時候,十月革命爆發了。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來說,十月革命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邢賁思: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是很深的,正在中國的有識之士處在彷徨、尋找道路的時期,十月革命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新路。當時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非常興奮,有些人很快就發表了文章,譬如李大釗在1918年就發表了一篇《法俄革命比較觀》,把法國大革命跟俄國十月革命做了比較,指出十月革命不同于法國大革命的地方。其他的一些先進人士也寫了些文章,特別是當時在日本留學的,像李達、李漢俊、楊匏安等。那段時間中國的主要報刊刊發了兩百多篇相關文章,其中大部分是翻譯馬恩和列寧的一些著作,也有一些是帶有評論和研究性質的文章。有識之士開始把眼光從西方轉到俄國,認為俄國革命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新路。但是因為社會性質不一樣,在中國不能完全照搬俄國革命,所以這個時候一些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就開始探索一條怎樣能既借鑒俄國的革命經驗,又有我們自己特點的革命道路。真正系統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毛澤東。
“五四”時期工人運動已有很大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五四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這個時期工人運動也起來了。您能否談談五四運動前后,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狀況?
邢賁思: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在“五四”前期有了一個發展,差不多已經達到兩百多萬人了,早期的工人運動也發生了多起。當然那個時候還是自發的工人運動,主要屬于經濟方面的訴求,但是說明工人階級有一定的力量。經過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五四運動的洗禮,特別是馬列主義傳播進來后產生的深刻影響,這個時期的工人運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在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基礎上,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我們中國開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所以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有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在三種社會運動形式沒有能夠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條件下,開始把眼光從西方轉向俄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