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在這部著作中,提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要有兩個絕對必需的前提。第一個前提是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即普遍貧窮的共產主義的情況下,必然重新開始爭奪生活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會死灰復燃。第二個前提是,隨著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而形成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他們認為,如果沒有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就只能有地域性的共產主義,而地域性的共產主義會隨著交往的擴大而消滅。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具有固定專業(yè)劃分的舊式分工和異化,實現(xiàn)了人的全面發(fā)展。他們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描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情景:“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和批判者。”[3](P85) 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已經把理想的未來社會稱為共產主義社會,人們?yōu)槭裁礇]有把這部著作作為他們不再把未來理想社會的名稱叫做社會主義社會而改稱共產主義社會的標志呢?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在世時以及逝世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部著作沒有公開發(fā)表,因而也就沒有產生社會影響;二是這部著作中仍然存在類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共產主義只是看作實現(xiàn)未來理想社會的運動的遺跡。例如,他們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實的前提決定的。”[3](P87)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發(fā)表。這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的著作,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強烈的影響。恩格斯把這部著作作為他和馬克思把未來理想社會不再叫做社會主義社會而叫做共產主義社會的標志。恩格斯在為《共產黨宣言》寫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和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對他們?yōu)槭裁锤淖兾磥砝硐肷鐣拿Q作了說明。他指出:1847年,所謂社會主義者是指兩種人。一方面是指各種空想社會主義體系的信徒,特別是英國的歐文派和法國的傅立葉派,這兩派當時都已經縮小成逐漸走向滅亡的純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會庸醫(yī),他們想用各種萬應靈丹和各種補綴辦法來消除社會弊病而毫不傷及資本和利潤。這兩種人都是站在工人運動以外,寧愿向“有教養(yǎng)的階級”尋求支持。只有工人階級中確信當時政治變革還不夠而公開表明必須根本改造全部社會的那一部分人,當時把自己叫做共產主義者。這是一種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純粹出于本能的共產主義;但它卻接觸到了最主要之點,并且在工人階級當中已經強大到足以形成空想共產主義,在法國有卡貝的共產主義,在德國有魏特林的共產主義(恩格斯這里對卡貝和魏特林的共產主義的評價與前面講到的馬克思在1843年9月致盧格的信中對這兩人的共產主義的評價是有區(qū)別、有變化的———引者注)。在1847年,社會主義意味著資產階級的運動,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歐洲大陸上,是上流社會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既然我們當時已經十分堅決地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所以就在這兩個名稱中選擇了共產主義這個名稱,而且后來也根本沒有想到把這個名稱拋棄。[3](P256-257)這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當時選擇了共產主義這個名稱,而且自此以后也沒有想到過要放棄這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