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左鳳榮,女,1964年12月生,俄羅斯、蘇聯問題專家。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國際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國際政治專業博士生導師,兼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業(蘇東劇變問題研究、世界社會主義的現狀與前景方向)博士生導師。鳳凰網歷史頻道對話嘉賓。
【研究方向】
俄羅斯、蘇聯問題
【社會職務】
中國中俄關系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東歐中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理事;北京市國際共運學會副秘書長;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內蒙古大學特聘教授。
【科研成果】
《普京的對外政策評析》(《科學社會主義》2000年第6期);《對俄羅斯改革的觀察與思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0年第4期);
《評戈爾巴喬夫對外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1期);
《導致蘇共敗亡的幾個關鍵性因素》(《俄羅斯研究》2001年第4期);《蘇聯走向軍備競賽的動因與后果》(《黑龍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評列寧世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1年第3期);《走向21世紀的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理論導刊》2001年第8期)
《評斯大林的世界革命思想》(中央編譯局《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2年第3期);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的理論變化與策略調整》(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2年4月號);
《從對外戰略的角度看蘇聯劇變的原因》(《俄羅斯研究》2003年第2期);
《蘇共在農民問題上犯錯誤的原因探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年第3期);
《中蘇關系破裂原因析》(《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實》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軌跡及成因》,《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9期收入)。
《戈爾巴喬夫對外戰略的調整與中蘇關系的改善》,《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10期;
《蘇共黨內監督機制的演變》,《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第6期;
《試析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的發展》,《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06年第10期。
《蘇聯劇變中的法律因素》,《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社會主義運動》2007年第1期。
《順利發展的中俄關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英文)2006年夏季號。
《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及其影響》《河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斯大林—蘇聯模式的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社會主義論叢》2007年第5期。
《俄羅斯的民族傳統與普京的強國戰略》,《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第3期。
“電視政論片《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史實質疑”,《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7年第2期。
《俄羅斯的能源戰略及其對中俄能源合作的影響》,《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報告》2007年第7期。
《對戈爾巴喬夫改革中政治與道德的思考》,《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社會主義運動》2008年第4期。
《俄羅斯的強國外交與中俄關系》,《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年第2期。
《第比利斯事件起因與后果》,《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8年第4期。
《俄美關系走勢分析》,《學術探索》2009年第2期。
“切實探討蘇聯解體之因—評雷日科夫的《大國悲劇》”,《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
《金融危機能阻止俄羅斯的崛起嗎?》,《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年第3期。
《俄羅斯恐怖主義:根源與影響》,《新遠見》2010年第5期。
《民族政策與蘇聯解體》,《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年第2期。
《應全面、客觀地評價斯大林在二戰中的作用》,《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7期。
《赫魯曉夫反對個人崇拜與中蘇在斯大林問題上的分歧》,《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4期。
【代表論著】
《致命的錯誤――蘇聯對外戰略的演變與影響》(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讀懂斯大林》(與姜長斌教授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走進克里姆林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蘇聯興亡史論》(陸南泉、姜長斌、徐葵、李靜杰主編,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4年再版)第11—13章,國家課題的最終成果;
《斯大林政治評傳》(姜長斌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版)下篇:第一、二章,國家課題的最終成果;
《十四大以來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康紹邦主編,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年)第五、十一章,國家課題的最終成果。
《重振俄羅斯:普京的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商務印書館2008年),2009年9月該書獲2008年度科研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