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修澤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按照我此前的研究,中國正處在由“第二波歷史大轉型”向“第三波歷史大轉型”轉換的歷史階段。依據大歷史觀,與上述轉換相適應,中國改革應該進入“五環式改革”,即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制度全方位改革的新階段。新階段應該有新的戰略思維。這里簡要闡述我關于“包容性改革”論的幾個主要觀點。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包容性改革”與“包容性增長”是內涵不同的兩個命題。“包容性增長”屬于“經濟增長”范疇,“包容性改革”屬于“制度創新”或“體制改革”范疇。為了避免與“包容性增長”相混淆,我曾經想不用這個詞,其間我試換過多個概念,但是選來選去,能表達我的思想的還是“包容性”這個概念。
包容性改革論這個問題的緣起,是我在2008年出版的專著《人本體制論》。我在那本書的第一頁寫道:“(本書)著眼于中國下一個30年,就更大范圍內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制度‘五環式’的體制改革提出思路”。五環式改革,就像是“奧運五環”一樣。這是我那本書做出的結論。
自從那本書出版以后,五年來,我沿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探討:倘若按照《人本體制論》,中國未來新階段的全面改革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戰略呢?今天我提出這么一個構想,就是“包容性改革”。之所以提出此論,是想為中國中長期全方位改革提供一個“備選”的戰略。
我要表達的思想是:我不希望“文明沖突”和“社會博弈”成為中國新階段改革的主流形態,我期盼包容性改革能夠成為下一步中國改革的戰略選擇。
下面我談三個問題:第一,我為什么提出包容性改革論?第二,“包容性改革”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第三,如何進行“包容性改革”?它的運作方略是什么?
“包容性改革”提出緣起
我是沿著兩條線來研究的。一條理論線,一條現實線。
從理論來源來說,有三方面的來源,即中哲、馬哲、西哲。
第一個來源,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知常容”的治國大智慧。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哲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這里的“常”是什么?“常”是常規、規律。它告訴我們,掌握了客觀規律的人,“容量”才能宏大;“容乃公”——胸懷寬廣、容量大以后,才能夠“公”;只有做到“公”,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擁護,才能成為“王”。我覺得,這是中國治國的大智慧,年輕時讀《道德經》這一段,給我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