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我們的建議是,以“以人為本”理念為指導,通過“身份―權利―待遇”同城指標體系的操作,逐漸弱化和消除三大人口群體的利益區隔,縮小城鎮居民在社會權益方面的現實差別。這種平抑不公、消除區隔、縮小同城差距的過程將促進三大群體在利益訴求方面的相互包容、開放和共享,不斷趨近“身份―權利―待遇”體系的同城同構的愿景目標。
這就要對“身份―權利―待遇”體系同城化進行技術性設計,建立同城居民城鄉一體化社會權益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為此需要幾個相應的步驟和措施:其一是對城市三大人口群體的身份、權利、待遇現狀進行甄別和分析,形成同城差別的具體評估;其二是根據城鄉一體化的“以人為本”理念,對同城居民的社會權益指標體系進行統籌設計;同時,對農村戶籍和土地制度的利益驅力采取弱化措施,柔化或消除同城居民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環境權益等的實際差別。
在同城化的探索方面,廣東省中山市的探索很有意義。他們現在已經在工作成熟的基礎上,廢除了過去城鄉不同的戶口本,發放了城鄉統一的戶口本,加速了在身份、利益和待遇等方面的同城化過程。十多年前,他們開始引導農民進行創業和就業,從產業結構上推進了農民市民化的過程。近年來,他們又通過對本地農民原來分紅資產的股份化,把這部分財產量化在每個農民的賬戶上,為順利處理本地農民與本地市民的利益關系,也為處理好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利益關系,避免利益沖突打下了基礎。本地農民和本地市民構成了他們所說的“老中山人”,外來人口則構成“新中山人”。當地促進新老中山人融合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公共服務均等化。他們根據當地情況設立一些重要的指標,通過積分鼓勵等方法,讓外來務工經商人員獲得本市戶口,使外來人員從被動融入變為主動融入。這個做法實施三年來,已經有近3萬外來人員獲得了本地戶口。他們還在制度上規定在社區管理等方面要有外來人員的代表。
三、美麗城鄉建設與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也是美麗城鄉建設過程,既要建設美麗城鎮,也要建設美麗鄉村。近年來,隨著“美麗城鄉”行動計劃的實施,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郊區、郊區縣及其周邊地區,帶動了一批亮麗鄉村迅速崛起。
以北京市為例。北京以農村作為首都新的戰略發展空間,努力構建一二三產相互融合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在快速發展中,首都北京越來越認識到,城鄉是同等重要的、城鄉是相互依存的、城鄉是相互需要的、城鄉是相互融合的,并且集社會各界之力共同接補“三農”短板,以最終實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及世界城市的建設目標。這些年,北京市“美麗城鄉”建設取得了明顯效果。在北京迅速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同時,周邊也不斷涌現出越來越多的亮麗鄉村,一個個最美鄉村從方方面面展現了生產美、生活美、環境美、人文美的風貌。“美麗城鄉”建設對北京城鄉一體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北京城鄉一體化建設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人口轉移流動方面實行“五個一體化”,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但在城鄉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文化服務更趨均衡等方面,仍須加大推進力度和速度。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城鄉一體化“以人為本”的理念,如果仍然“以物為本”、“以地為本”,城鄉一體化就會走到類似“土地城市化”的方向上去,偏離“以人為本”的城鄉一體化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