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翔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提到改革,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事實上,在現實中還有一種改革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這就是自下而上的、來自民眾的“生活改革”。這種變革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日益凸顯出重要作用。
“生活改革”既是經濟改革的結果,也是社會改革的基礎
經濟社會的微觀主體是個人。個人通過生活目標的再認識、生活方式的轉變,將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最終自下而上、自然而全面地帶動經濟、社會、政治深入的改良。實際上,生活改革既是經濟改革的結果,也是社會改革的基礎。
以意大利為例,在呼應了英國的“產業革命”后,意大利人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同時期,意大利的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向“福特主義”,即利用技術進步推動規模化大生產,相應地,此時意大利人的生活目標是金錢至上的單價值體系。但在上世紀初,意大利出現了回歸傳統的文化思潮。為了生活幸福而不是為了社會地位而工作,成為社會共識,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得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模式率先進入“后福特主義”。目前,意大利在基于家族產業、私人定制基礎上的高端手工業、精密制造、服裝藝術產業上的領先發展,正體現了其生活改革對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呼應和影響。
國際經驗顯示,生活改革是經濟改革或經濟發展得以持續的新引擎。研究表明,美國從建國初期到100年前,美國人的新教傳統,賦予美國人比歐洲人更勤奮、更競爭的國民性格,使美國很快實現了經濟騰飛。此后,美國又進入了以“新經濟”為基礎的第二次大騰飛。這次騰飛,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它不賴于之前觀念的繼續,恰在于美國人在經歷了“性解放”“垮掉的一代”等后遺癥的調整后,進入了一個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生活改革”階段,這大大刺激并培育了美國的消費市場,使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的超級用戶——美國人靠持續領先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引領全球的經濟。
民生經濟正是“生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生活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源頭之水。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改進人們的消費方式和工作目標,會大大影響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模式。因為,只有消費者是經濟發展的承載者和執行者。只有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發生相應變化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如出于生活、發自興趣的原始創新)才有落腳之處。目前,我國發展的民生經濟是生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改革涉及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均收入增長后,對“工作——生活”選擇的觀念變化。具體而言,就是經濟改善后的“重回家庭”,將收入更多地投資于多樣化、高級化的家庭生活而非再生產。第二階段,價值多元化在個體和社會層面的推廣。人們認識到“成功”有多種表現形式,并盡量循著自己的興趣去踐行自己的成功觀。這將會改變企業的用人觀、個體接受教育的動機和企業競爭的模式。第三階段,在全社會層面上形成該時代的“生活哲學”。“生活哲學”就是“國家哲學”。每個強盛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哲學:它不來自于外,而是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精髓。美國的國家哲學來自于它的基督精神(錢穆,新校本,2012),于是人們的生活哲學表現為追求自由和平等。而中國的傳統精髓,按照馮友蘭先生的看法,就是“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