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養老金市場化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已成為養老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的重中之重。業內人士認為,養老金入市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制度建設急需啟動。但應在謹慎原則下逐步提高養老金直接投資股市等其它資產比重。
重陽節,一組數據引起了人們的擔憂:截至2012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占總人口的14.3%,預計在2013年將突破2億,在2025年,老年人口將每年增長100萬人。
另據《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年末,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個百分點。可見,我國勞動力人口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已經產生拐點,人口的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然而,我國養老金的現狀卻令人擔憂: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23941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為財政專戶存款,高達20170億元;協議存款1058億元;債券投資僅為196億元,委托投資運營918億元。此外,2012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20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征繳收入16467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648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15562億元,比上年增長21.9%。
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社保基金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方式管理,基本養老資金獲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以過去11年間我國年均2.47%的通貨膨脹率推算,養老金縮水近6000億元,而我國2012年中央公共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和就業的支出才5753億元,養老金縮水額超過了中央財政的支出額。
在老年化社會加劇,巨量養老資金面臨高通脹低收益的當前,推動養老制度改革頂層設計,并重新配置養老金資金方向和提高其投資收益已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證監會市場監管部副主任王嫻近日表示,在我國,保證社保基金不“縮水”或許更是政府與市場的當務之急。因此,必須盡快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體制。她指出,為保證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應盡快調整社保基金投資范圍,增加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股票和直接股權投資等金融工具的比重。全國社保基金的投資業績和企業年金的業績都說明了擴大投資范圍的必要性。另外,需要建立市場化的基金管理制度,委托專業投資管理機構負責基金的投資管理,建議其他省市可以參照廣東模式,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社保基金,也可以委托其他專業機構管理,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雞要下蛋’,存量基本養老金部分必須產生客觀投資收益,從存量巨額資本身上獲得盡可能多的資本增值。”銀河證券研究所總監秦曉斌認為,養老金入市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也不是選擇時機的問題,而是制度建設急需啟動的問題。應將分散在各級統籌單位的資金集中起來,以體現資金的規模效應。要為存量養老資金的投資途徑進行嚴密的政策討論和設計。養老資金對安全性的要求強于多數其他資金,因此,投資方式的設計需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
“當前我國養老金投資的現狀是,資金來源單一、 規模有限、投資環境不佳、投資管理非市場化等發展初級階段的特征。造成我國養老金投資現狀的原因,不僅是我國養老金投資管理體制的約束,更重要的是我國資本市場體系發展不完善。”上海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養老金投資股市,首先,通過發展債券市場和改善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大幅提高股市運行的平穩性。企業債券通常為高收益債券,是養老金資產提高收益的重要選擇。除了要加快企業債券直接融資的比重外,還需要大力增加債券的流動性。目前我國債券總托管量中,不可流通比重要占一半。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分割的局面,又使的即使可流通債券的交易也非常有限。其次,應通過引入遞延稅款制度和個人自主投資制度,增加養老金可投資規模、提高養老金投資風險控制。自主投資管理制度,讓參保人直接參與投資,市場信息暴露更充分,有利于對投資管理人形成更大的壓力。此外,在謹慎原則下逐步提高養老金直接投資股市等其它資產比重。養老金投資對安全性的要求最高,收益性和流動性要求次之,投資活動應以穩定的收益和低風險為目標,這一目標主要通過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來實現。引進股票資產等其它高風險資產可以增加養老金投資中資產組合的多樣化效應,同時要堅持審慎原則控制養老金的投資風險。(記者 劉麗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