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臨邑現代科技引領“低碳農業”

2013-10-21 14:46 來源:農民日報  我有話說

  時下,在山東省臨邑縣農村,低碳農業正走進千家萬戶。它既鼓起了農民錢包,又美化了鄉村環境,還降低了農業能耗,廣大農民對此津津樂道。

  成本低了錢包鼓了

  “過來看看我們自己發明的‘微噴’式水肥一體化澆灌法。”走進臨邑縣臨南鎮夏口村村民任志方的蔬菜大棚,只見綠油油的菜畦中藏著一根根細細的塑料管,每根管子上方都扣著一排小拱膜,管子上的小孔噴出無數個細小的水柱,而后順著拱膜滲入蔬菜根系。

  “原來技術員教我們使用微滴灌技術,但成本太高,每畝地鋪膜設管的費用高達4000多元。我們一合計,就琢磨出這樣一個微噴灌溉的土方法。”任志方得意地說,“全部花費不到200元,但效果差不多,一個棚澆完僅需8噸水,所需電費不到6元。”任志方算了算,自己承包的2個溫室大棚,一年可節水1.7萬噸,純收入16萬元,低碳農業讓他的日子過得樂悠悠。

  在農民心里,低碳農業就是花最少的錢,獲最大的益。為全面推廣低碳農業,該縣精心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大力推行測土配方精準施肥、生物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將農民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好經驗、好方法集中推廣,引導農民使用有機肥,盡量降低種植成本,同時積極促使低碳農戶與“婆家”對接,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加快農民致富步伐。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345元,同比增長19.2%。

  污染少了環境美了

  筆者來到孟寺鎮前孫村,只見村內綠樹成蔭,村道兩旁的豬舍干凈整齊,看不到糞便亂堆、蚊蠅亂飛的景象。從其整潔程度上,很難看出這是一個養豬專業村。前孫村的環境衛生咋能保持得這么好呢?

  “以前村里臭氣熏天,豬糞滿地。自從建起了沼氣池,采用了生態養豬技術,污染大大減少,村里環境好多了。”養殖戶孫守義一語道破其中的奧秘。

  臨邑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生豬年存欄73萬頭,出欄100多萬頭。以前因畜禽糞便處理簡單,畜禽排泄物成了農村主要污染源,嚴重破壞了周邊生態環境。隨著農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發展低污染農業經濟成為了臨邑農民的共識。為此,該縣引進了生態養豬技術,指導養殖戶在豬舍內鋪設墊料,通過菌種發酵的方法解決污染問題。同時,鼓勵農戶建設沼氣池,在農作物種植中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和農用地膜,最大程度減少污染物排放,著力改善農村環境。去年,全縣新建沼氣池1300余個,120多個社區(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受益農戶達1.3萬戶,受益人口近5萬人。

  能耗降了收成好了

  臨南鎮李集村的村民劉洪貞看著溫棚里越長越大的西紅柿,眉開眼笑。去年,他兩個大棚共收獲西紅柿10.8萬斤,“按今年的長勢,收12萬斤也不成問題。”劉洪貞說。

  劉洪貞種的西紅柿質優、早熟、產量高,原因就是他利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給瓜苗鋪上了“自熱毯”。所謂的“自熱毯”,就是將秸稈、麥糠經微生物菌種發酵,鋪成30厘米厚的基質,從而使棚內溫度提高2℃~3℃,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4~6倍,有效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原來以為秸稈沒啥利用價值,全燒了,現在用來作肥料,增產又增效!”劉洪貞高興地說。

  為降低農業生產能耗,臨邑縣注重農村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大力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青貯、秸稈還田等先進技術,走綠色標準化生產路子。并成立了綠色農產品生產協會,制定了農產品生產管理、農資投入管理、生產技術指導、環境保護及檢驗檢測等制度,引導農戶發展低能耗綠色農業,進而獲得高產、優質和無公害的農產品。同時,以低能耗農產品為依托,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推行“合同+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讓企業與農戶實現雙贏。目前,該縣已建成標準化農業示范園區283個,發展規模化農業龍頭企業46家,共有22種農產品通過了農業部三品認證,惠及農戶4萬多戶。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