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就地城鎮化,行不?

2013-10-20 10:19 來源:人民日報  我有話說

  GDP過千億、福建第一強、全國排前十,頭頂“光環”的福建晉江市,在城市建設方面卻有些“拿不出手”——“城內有村、村內有廠;廠包著村、村包著鎮;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大力推進城鎮化迫切而必要。

  然而晉江又是一個人口超過200萬、外來人口占一半以上的大縣城,人均耕地才3分,如果城鎮化路徑仍是向縣城集中,以一個縣級市的公共資源供給水平,這條路難以承受。面對如此多的限制,晉江選擇了“就地城鎮化”。群眾訴求不一怎么辦?土地問題怎么解決?資金如何籌措?記者帶著這些城鎮化過程中的難題進行了探訪。

  “就地”守“底線”

  并村不并村,農民說了算,用市場化解群眾就地安置成本

  整齊的別墅,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清溪潺潺,乍一看仿佛置身大城市的高檔小區,其實這里是磁灶鎮的大埔村。

  大埔是個有著近5000人口和眾多姓氏宗族的大村。別瞧現在這么漂亮,幾年前卻還是個路難行、水不通,家畜滿村遛,糞水臭橫流,出了名的臟亂村。當地人言“除非生傻女,絕不嫁大埔”,而這一切的改變來自幾年前大埔村委會的問卷調查。

  “當時把幾種改造方案發給群眾,結果所有人都選擇原拆原建,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是故土難離,二是每個村、宗族都有自己的祖厝、宗祠,這些不能隨意搬走。”村書記吳金程說。

  更典型的是晉江市梅嶺組團改建。作為涉及一鎮三街道共15個村(社區)、2萬多人口的大工程,因為毗鄰城區,理論上最適宜集中安置,結果恰恰相反。

  “整個工程征遷一共用了155天,入戶征求意見就用了100天。”晉江市國土局局長張健龍說。這100天中最大的改變就是,政府原方案中的11個安置點變成了18個,“大都希望就地安置,不愿意村與村合并。”

  晉江市市長劉文儒說,“與以往不同的是,先讓群眾充分提出利益訴求,然后再按利益所需設計方案,最后才是招商引資開發建設。”

  程序“倒”了過來,相應增加了不少成本。但梅嶺組團改建通過市場化手段消解了群眾的安置成本。根據群眾的訴求,在整個梅嶺組團中,配套了5座公園、1個擴建中學和1個“閩南民俗文化保護中心”等一批公共空間,而這部分面積占到總面積45%。“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為群眾訴求留出充分空間,讓群眾訴求與政府行為結合在一起變成了可能。”晉江市委書記陳榮法說。

  大埔村也以同樣思路,充分發揮改造后村鄰公路的商機,先后分4期為全村1000多戶群眾建起別墅,初始每棟別墅賣給群眾售價38萬,由于村集體配套了水、電、路、綠化、治污、停車,如今每套別墅市價均在百萬以上。

  “就地安置”中所增加的政府成本,通過“倒”過來的程序,清晰演變成政府的出讓“底線”。

  “就地”不是“擴地”

  集約發展,不強迫農民上樓,不愿意上樓的也會妥善安置

  有充裕土地資源的村,容易就地城鎮化;沒有充足土地的村,該怎么做呢?

  永和鎮的玉湖村是有名的“服裝加工村”。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面積小,只有0.5平方公里,扣除山地和一座水庫,全村宅基地總共22.5畝。除了小,還有亂,村里幾乎沒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

  沒有太多騰挪空間,玉湖村選擇了就地“集約”發展——沒多占一分地,將全村234戶群眾舊房分期全部拆除,在舊村原址上蓋起了6棟高樓。

  為籌措蓋樓的錢,玉湖村專門成立了玉湖村協和投資有限公司,每股1萬元,每人最多不得超過3股,向群眾集資。籌集到1500萬元后,一期動工建設,建成后再以每平方米1300元(成本約1000元)出售給村民,用回籠的錢又蓋起了二期。

  參與認股的村民不吃虧,不僅可以享受分紅,而且還可以“先認先選”房子。村民蔡清崖一家5口認購了13股,不僅得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而且還分紅了6萬元左右。

  用自己的錢自己的地,請人設計請人建。收獲的除了新居外,村容村貌也大為改觀——新建的人工湖畔垂柳依依、公園里青草茵茵,還有一個健身場和羽毛球場。不僅如此,在6幢大樓的一層還新蓋了20個店面,村集體擁有其中6個,再加上又成立了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玉湖村集體收入也從每年不足萬元增加到30多萬元。

  如果有不愿意住樓房、又沒有能力掏得出錢的村民,又該怎么辦呢?

  蔡乾坤就是這樣一戶。蔡乾坤是個養牛戶,至今還養著4頭牛,顯然不能帶著牛住樓房,而他的舊房也被拆了。“對于這樣的群眾,我們還制定了另外一套補充政策,”玉湖村支書蔡維言說:“經過村民集體大會商議,專門給他補了一塊宅基地,還幫他蓋了兩處牛棚。”

  “就地”不能“賣地”

  立足特色對接“項目”,多渠道投入建新村

  深滬鎮運伙村是個農業大村,他們村基地出口的胡蘿卜占全國總量近7%。面積1.68平方公里,人口1300,城鎮化最大的問題是缺錢。

  這些年村里拆了90多座舊房、建起了3個小公園、鋪通了18條水泥路、整治了污水、還搞起了10座水沖式公共廁所……這些項目至少花了上千萬,錢怎么來的呢?

  “來自于項目。”村主任鄭金表告訴記者。

  村子一沒工廠企業、二不臨公路沒有商業價值,想直接賣地賺錢的話,肯定走不通。鄭金表還是從這些地中想到了辦法。深滬鎮是晉江幾大工業集中區之一,外來務工人員很多。這兩年,晉江市探索將一部分廉租房項目放置在一些外來工集中的鄉鎮。

  鄭金表通過村民大會商議,主動要求把這個項目引入到村中,為此全村專門拆除了2000多座墓。“一是引進項目我們就能‘沾光’;二是通過舊村重建后,將來村里可以引進5000人口居住,群眾的新房也可出租。”

  這幾年,運伙村積極立足自身特色找項目、對接政策,“鄉村旅游”、“美麗鄉村”、“清潔家園”等等,運伙村僅去年一年就對接成功了90多個項目,僅此一年村集體就從中得到了200多萬元資金扶持,占全村基礎建設總投入的42.5%。

  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運伙都榮獲晉江新農村建設一等獎,獎勵資金每年40萬元。去年的兩個特等獎又讓這兩個村包了,每村70萬元。“我們的目標,今年要爭全國先進,做得好外面的僑親們也更愿意捐款。”因為家鄉快速變化,這兩年運伙村收到海外僑親捐款超過500萬元。(趙 鵬)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