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目前空氣質量良好的國家也經歷過嚴重的空氣污染,很多國家都曾為治理空氣污染付出高額而且漫長的代價,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倫敦:曾經的“霧都”變為“綠城。為了進一步減少污染,倫敦2005年開始對“零污染”汽車進行試驗;鼓勵公共汽車、火車、垃圾車和出租車這些污染最嚴重的車輛減少排放量;并規定不向對環境污染最嚴重的車輛頒發執照。此外,倫敦市政府還建立“低排放區”,不允許污染嚴重的車輛進入這些區域。
巴黎:巴黎市為治理空氣污染,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經濟手段:限制機動車的數量,尤其是控制出租車的數量;規定當空氣質量為二級時,汽車根據牌照的單雙號交替行駛,而當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時,凡可能造成污染的車輛都嚴禁上街;鼓勵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空氣質量凡在二級以上時,所有公共汽車和地鐵的票價都要降低。此外,巴黎市還計劃將所有的公共汽車全部改成無污染汽車。
英國:英國小說家狄更斯《霧都孤兒》中所描述的“霧都”形象,恐怕讓人無法忘懷。為此,英國曾經出臺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美國:美國有清潔空氣法,半個世紀以來一直不斷修改和完善。鑒于汽車尾氣對空氣質量的污染,美國一直致力于治理汽車尾氣排放污染,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此外,美國還在通過其他手段控制汽車污染:設計“綠色”汽車發動機以控制有害氣體排出;使用低污染燃料,如天然氣、甲醇、氫氣;對新能源汽車如混合動力車及純電動車,政府一直提供免稅和貸款補貼,鼓勵民眾選擇更環保的車型。
日本:在治理污染的歷史上,日本東京曾經大力提倡植樹種草,甚至規定“每買一輛車就要種一棵樹”。不過,在所有的治理方案中,這只是一條“比較次要”的規定。日本政府的主要治理方法是發展公共交通和地鐵。在日本,人們上下班大多堅持地鐵出行,只有在周末休閑的時候才會開車,這就從根本上大大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量。
曼谷:為了治理污染,在交通治理方面,一方面采用嚴格的車檢制度,加強車輛的保養。對7年以上的所有車輛、使用5年以上的摩托車和所有卡車及公交車輛進行年檢。另一方面,年檢不合格的車輛必須維修或停駛,而且,除了從晚9時至凌晨6時這段時間外,嚴禁大型卡車進入曼谷市區。(光明網記者康慧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