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批網絡大V的下馬,網絡傳謠再次引發全國的關注。全國各地公安機關查處了一批網絡造謠典型案件,數名在網上惡意造謠的人受到法律制裁。光明網記者就網絡造謠的“商業模式”為何能大行其道,“備受推崇”,普通網民又該如何甄別謠言,做到不造謠不傳謠,采訪了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教授。
光明網:當前,不少人認為網絡給普通網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聲的平臺,認為微博等平臺甚至比公權力機構更值得信賴,認為與其在現實中求助,不如在網絡中求助,甚至有一種極端的觀點還認為是謠言在倒逼真相,您怎么看?
趙子忠:網絡是一個全民的網絡,每個人在網絡上都能自由發聲,這是社會的進步。網絡的公信力,也沒有問題,傳媒一直就是“無冕之王”,第四種力量的稱號。大家認為,在現實中求助得不到,是現實中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文化體系建設需要加強,網絡求助也是很好的一個方面。但是,所謂“謠言倒逼真相”,是指認為懷疑一件事的時候,可以通過制造和傳播謠言先鬧得沸沸揚揚,再通過輿論壓力尋求調查,然后或者被辟謠,或者被查實,以此來尋求真相。這給某些惡意造謠者提供了理論依據。事實上,如果認同了這一觀點,也就認同了“無辜者被傷害有理”和人人皆可造謠的觀點。在每個人都可以很自由地發言的自媒體時代,這無疑非常可怕。
光明網:早些年,“芙蓉姐姐”火速“成名”時,有不少人認為,網絡炒作是一種能力。現在網民則發現,造謠者是在利用人們的善良,編造各種“驚呆了”的故事,網絡炒作成為了毫無底線的賺錢方式,在您看來,為什么這種網絡“商業模式”能大行其道?網絡謠言為什么會有市場?
趙子忠:炒作和營銷,還是要分開的。營銷是正式的推廣,沒有問題。這里講的炒作就是編造事實。我在美國,看到普利策獎里有一個女記者,編了一個假新聞的造假事件。炒作,捏造事實,危言聳聽,挑戰的是道德底線,誠實和愛心。當前,網絡炒作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善良和良心,造謠者獲得小利,卻把10多億人的愛心都摧殘一遍。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個句子太酸腐,但是“為了成功不擇手段”,是可以詮釋這個現象的,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成功”。
光明網:作為普通網民,知識結構和儲備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假,不在無意中成為謠言的傳播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趙子忠:網民要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假,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保持愛心,保持社會公德,保持起碼的良心,其實就能識別真假。只要不是惡意造謠,不是起哄,不是無事生非,推波助瀾,識別還是不太難的。
光明網:國外是否也有網絡謠言方面的困惑?是否有值得我們借鑒思考的地方?
趙子忠:國外的網絡謠言相對較少,第一,很多基本信息都透明,造謠需要顛倒黑白,渾水才能摸魚;第二個,法律管理。造謠誹謗,都是要付法律責任的,犯了法就缺乏社會公信了。第三個,文化。誠實是國外社會文化的一個基礎,誠實是受到尊重的,不誠實社會就讓你出局了。(光明網記者宋雅娟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