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蘭志敏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進入轉型期,怎樣認識轉型期必然出現的各類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到了再次梳理定向的時刻,社會各界都在反思。
鄧小平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就是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搞的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現階段,用現代化這個標準去檢視改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很有意義。
全面現代化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抓手
從問題入手是改革的起點,是歷來改革家的必由之路。由反思歷史的經驗教訓出發而開辟了新時代,正是鄧小平改革的邏輯。再啟新階段改革,也要遵循這樣的邏輯。
政治、文化、社會現代化滯后于經濟現代化,是問題的根源。這一問題不獨在我國,歷史上各國經濟現代化高速推進時期,都曾普遍出現過。因為政治、文化、社會因素掣肘,使現代經濟制度不能全面落地,不能支撐經濟持續推進,其嚴重者如拉美國家、蘇聯等,更曾由此導致經濟現代化進程中斷。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是否跌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取決于轉型期社會治理的有效性,但也與一國歷史、文化、政治傳統有很大關系,舊的歷史文化負擔愈重,則跌入陷阱的危險性愈大。
封建主義制約了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是問題的表現。在初步富裕起來以后,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在我國開始復活。其突出表現和危害,在文化上,是種種舊的、封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重新泛起;在經濟上,是關系學盛行,潛規則沖淡了顯規則,關系網阻遏了制度網,加劇了資源非公平流動,窒息了“不搞關系”的實體經濟,使“法治市場經濟”阻力重重;在社會上,是人身依附、裙帶關系、特權等級思想等封建交往方式重現,“弱者”依傍“強者”而揚名、而致富、而升官,對沒有機會依傍的蕓蕓眾生來說,就是社會固化——長期社會固化是足以顛覆任何政治制度的致命原因。
推進全面現代化,以改革與治理兩手硬,實現標本兼治。一手硬,推動全面現代化改革。通過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的、以人為本的發展,深入人心。將全面發展與全面現代化結合,以科學發展為方法、現代化為目標,全面改革就有了方向,也賦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人的發展以具體內涵,方法與目標結合,科學發展將更好地實現。一手硬,旗幟鮮明地反封建,大力治理封建痼疾。
全面現代化是轉型與改革的方向
方向給改革以依據。明確了總方向,就避免了改革“碎片化”,統一了總方向,全社會人人的努力與創造力就能匯聚成強大的進步力量。把握我國現代化方向,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出發。
政治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政治體制。政治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是民主法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民主法治,從消除易于滋生封建主義的體制因素入手,往往更有效。以現代化為指向,樹立民主法治的現代領導觀,反對封建主義領導觀;著力轉變領導方式,實現領導方式現代化;著力推動黨的轉型,不僅是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更是從傳統執政黨向現代執政黨轉型;著力推動國家制度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初步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國家制度建設,即構筑起以適應一次現代化為重心、兼顧二次現代化(后工業、信息社會)的國家制度體系,這是作為時代大國的必然要求。
經濟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現代化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制度體現,經濟現代化過程就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過程。以生產關系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現代化,大力推進法治建設,治理經濟領域封建陋習,使相對充分和公平的競爭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