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西南大學 趙國棟 易連云
??? 摘編: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是調和教育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的基本準則。學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養人才、傳承文化和服務社會,三者的和諧發展是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德育同樣如此,德育的價值取向是調和德育主客體間矛盾的基本原則,深入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三個倡導”的內在聯系,對于明確高校德育深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具有積極意義。
黨的十八大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發展愿景,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導向,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道德準則,提出了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戰略任務,鮮明地回應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問題,同時明確了當代中國國民教育育什么樣的“德”,立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雖然“十八大報告中‘二十四個字’的價值理念并不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的最終表述,它以‘倡導’的方式表明自身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這為學術界進一步研究討論,提煉概括留下了空間”,但是卻并不影響“三個倡導”作為這一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代表。因此,深刻領會“三個倡導”的重要價值,將這一集“政治勇氣、政治魄力、理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智慧結晶作為現階段高校德育改革與發展的一種理念、一個標桿,對于當前的高校德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三個倡導”引領高校德育發展的價值取向
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是調和教育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的基本準則。學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養人才、傳承文化和服務社會,三者的和諧發展是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德育同樣如此,德育的價值取向是調和德育主客體間矛盾的基本原則,深入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三個倡導”的內在聯系,對于明確高校德育深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具有積極意義。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凸顯學生作為高校德育價值主體的地位。就“三個倡導”的內在關系而言,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都離不開人的發展,歸根結底也是為了人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講,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有賴于個體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同時又以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據此,高校德育在價值取向上應堅持“以人為本”,本著基于學生、通過學生、為了學生的基本思路,依據學生認知發展和情感發展規律,著力于促進個體道德意識的覺醒,確立個體道德發展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積極主動地踐行“三個倡導”中關于個體道德準則的要求,使其成為促進個體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是領會“三個倡導”的層次性目標體系的思維價值。“三個倡導”是富有層次性的有機整體:“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次的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個人層次的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邏輯關系相互貫通,實現了國家、集體和個人在價值總目標上的統一,也體現了不同層面、不同主體間的價值追求。從動態發展來看,大學生的道德發展要先后經過自發階段、自覺階段和自由階段;從靜態生成來看,大學生的道德發展則要經歷從低到高的三個水平,即依從水平、認同水平和信奉水平。“三個倡導”的層次性思維理念符合個體認知和道德發展從具體到抽象、從基本規范到高尚道德境界的一般規律。作為高校德育來講,其整體邏輯設計也應當具備這樣的層次性特點。在德育目標的確立上,既要引領大學生從基礎道德向高尚道德發展的方向,又要完成大學生道德發展從個人道德到社會道德的銜接。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既應有最基礎的規范訓練的內容,同時又必須包括‘對社會的道德’與‘對自然的道德’這兩大范疇,以及對理想道德境界的追求。”